1. <video id="ws5o5"><input id="ws5o5"><p id="ws5o5"></p></input></video>
        2. <video id="ws5o5"><big id="ws5o5"></big></video>
        3. <video id="ws5o5"><ins id="ws5o5"></ins></video>

          <video id="ws5o5"></video>
        4. <i id="ws5o5"><tr id="ws5o5"><delect id="ws5o5"></delect></tr></i>

            <i id="ws5o5"><bdo id="ws5o5"></bdo></i>

            貴州家譜酒業有限公司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百家姓 百家姓
            發布時間:2016.11.28 新聞來源: 瀏覽次數:

            鄧姓:是中國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據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姓氏發源于今湖北襄陽團山鎮鄧城村,今有鄧城遺址。春秋時的古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墩f文解字注》鄧國曼姓之國。左傳。楚武王夫人曰鄧曼。則知鄧國曼姓也。前志曰。鄧縣故國。今屬南陽。從邑。登聲。徒亙切。六部。



            主要源流

            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金天氏的后裔。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源出一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今天湖北襄陽鄧城)。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后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眱芍軙r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后鄧況徙居南陽新野。

            遞傳到曼公第47代孫禹公,禹公中興漢室,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因“云臺首功”而受封為“云臺二十八將之首”。

            漢和帝劉肇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孫女鄧綏進入了劉氏東漢王朝權力中心,直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后。我鄧氏家族也成了東漢王朝最具權勢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東漢時歸南陽郡管轄,故我支鄧氏在東漢因禹公“云臺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稱為南陽郡鄧氏。自曼季之后,鄧國歷鄧晁侯→鄧徽侯→鄧慶侯→鄧恒侯→鄧昆侯→鄧忠侯→鄧輝侯→鄧浩侯→鄧煦侯→鄧杞侯→鄧熹侯→鄧怡侯→鄧沛侯→鄧壁侯→鄧淳侯→鄧衡侯→鄧略侯→鄧宣侯→鄧尚侯→鄧粹侯→鄧明侯,計二十二代(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而且這些祖先都不姓鄧,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斷這22代根本不足信。),經六百余年,連續世襲侯爵,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

            亡國之后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

            源出二

            源于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占(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薩爾哈仁村)。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源出三

            源于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du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鄧氏、杜氏等。

            ⑵.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后多冠漢姓為鄧氏、佟氏。

            ⑶.滿族董佳氏,亦稱董家氏、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鄧氏、董氏、陳氏等。

            源出四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鄧氏宗祠



            得姓始祖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后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山東荷澤市巨野縣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并跟隨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于該姓源于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圣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堵肥贰ず蠹o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今天湖北襄陽鄧城),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薄妒辣尽氛f: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為鄧侯,后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

            武丁占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團山鎮鄧城,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于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

            進入春秋后,鄭莊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并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洞呵铩せ腹吣辍份d:“鄧侯吾離來朝!编嚭畹紧斶M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后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后,楚巴聯軍采用前后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后,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后終于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后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于楚,鄧季為賢大夫于吳。


            遷徙傳播

            鄧姓發源于今湖北襄陽團山鎮鄧城村(古鄧國),大舉南遷于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于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系,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后,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后又分支泉州等地(這一說法存在重大謬誤,西晉良吏鄧攸在“永嘉之亂”,沒有避居今福建寧化禾口石碧村,更談不上是鄧氏最早入閩始祖。)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于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傊,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于山東、河北、陜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于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宋代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鄧顯祖移居臺灣,此后,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臺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當代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人口分布

            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七位,屬于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五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并以四川、廣東、福建、湖南、江蘇、江西、臺灣等省最多。


            郡望堂號

            郡望

            郡望,又稱姓望或地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望族或該望族的發源地。

            郡望始于魏晉時期,由于門閥制度的盛行,各個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認的高門大姓,當時稱為“士族”、“右姓”等,為標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們特意在姓的前面標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顯示貴族身份,顯示與同姓其他人的區別。

            一個郡可以有多個望族,如陳郡有陳郡謝氏、陳郡袁氏等。一個姓也可以有多個郡望,如崔姓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時期,門閥制度衰落,而社會上仍多稱郡望。

            毛漢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時間縱度的血緣單位,強調郡望以區別于其他家族,猶如一家百年老店強調金字招牌一般,郡望與士族相始終。

            我們鄧氏的主要郡望有:

            南陽郡:

            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安定郡:

            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時期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大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安定鄧氏始自騭公第7代孫鄧晉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肅烴川),此后便從新野鄧氏中分出,稱安定鄧氏。

            鄧晉生生子名鄧羌,在十六國前秦時歷官并州牧、尚書左仆射。鄧羌裔孫鄧素,唐朝時任兵部郎中,封南陽縣伯,遷屬藍田(今屬陜西)。鄧素二子:鄧元挺、鄧元機,分別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此外,唐代時又有著作郎·鄧行儼,也稱鄧羌的后代。

            高密郡:

            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東漢時期改郡為縣,隸屬北?。南北朝后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其時轄地在今山東高密市一帶。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

            西漢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三國時期魏國正始八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設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帶地區,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平陽鄧氏:始自西晉尚書右仆射鄧攸,因家于平陽(今山西襄汾)而稱平陽鄧氏。鄧攸自稱是新野鄧禹之后,有兄子名鄧綏,也知名于兩晉之時。

            長沙郡:

            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后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長沙鄧氏:東晉時,有荊州刺史鄧粲,曾任車騎將軍桓沖別駕,也是東漢太傅鄧禹的后裔。

            陳郡:

            秦朝時期置郡,治所在陳縣。西漢朝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范圍之內,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陳郡鄧氏:兩晉時,有廣州刺史鄧岳和著名將領鄧遐父子,也是漢太傅鄧禹之后;兩人祖居陳郡陳縣,亦即今淮陽縣。

            洛陽郡:

            秦始終置縣。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后裔。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洛陽鄧氏:東漢大將鄧騭的后人中有一支世屬洛陽,稱洛陽鄧氏。唐代時,有尚書右承、揚州長史鄧景山,便是以洛陽為郡望的鄧姓人。

            宜春縣:

            西漢時期置宜春縣。晉朝時期改名為宜陽。隋朝時期設袁州,改宜陽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時轄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帶地區。元朝時期為路。明、清兩朝均為袁州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縣。

            南雄縣:治所在今廣東省南雄縣。

            宣城郡、南唐郡

            這兩個郡號是南唐李改鄧之鄧氏的郡號。

            其中宣城郡是以鄧天和牧地安徽宣城得之。

            南唐郡是由南唐時期李改鄧得之。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南陽郡鄧氏多以此為堂號,意指為南陽郡禹公后裔。

            安定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南雄堂:以望立堂。

            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陳國堂、淮陽堂。

            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θ藢捤。┫率浚ㄒ远Y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魁宿堂

            是福建汀州府蓮城縣(今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為其主體區域)德恢公于宋代為避戰亂遷江蘇阜寧鄧家灶一脈獨有的堂號。今德恢公后人又從江蘇阜寧鄧家灶分遷散居于安徽、上海等地。

            東漢堂

            筆者在由貴州習水的一個鄧氏宗親(鄧三祝公的后裔)提供的貴州習水鄧氏族譜中看到。據此支族譜記載,其世系與南陽郡鄧氏存在較大差異。

            世德堂、敦本堂

            敦本堂是今福建龍巖新羅小池卓洋鄧氏友興公遷今湖南醴陵的鄧氏后裔在醴陵當地興建了尊奉松峰(友興)公為始祖的宗祠,友興公后裔以此為堂號。

            其總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龍巖新羅小池卓洋鄧氏、所有外遷各地敦本堂友興公后裔的總祠堂,自明朝創建至今已經數百年。

            此支鄧氏分布于今天的湖南醴陵、瀏陽與環洞庭湖各縣市;江西萍鄉、湘東等地;還遠及四川成都周圍包括金堂和重慶包括巫山一帶(原太昌鎮(今巫山縣大昌鎮公平村)),已繁衍至少超過五六萬之眾。

            每年的農歷八月初一是此支鄧氏在龍巖小池卓洋鄧氏宗祠世德堂祭祖大典之日,已經當地鄧氏獨有的一個盛大節日!

            云臺堂

            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賢公后裔遷浙江武義后裔所創立的堂號。

            九睦堂

            湖南長沙金圫鄧氏的堂號

            此支鄧氏位于今天的湖南長沙縣榔里鎮金圫村,在歷史上相當富有,曾建有家族內部的免費學校。

            愛德堂

            今福建龍巖新羅區東肖鄧氏及紅坊悠遠鄧氏通用堂號,為閩沙鄧氏光布公后裔一脈。

            崇本堂

            今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鄧氏通用堂號,此支鄧氏由今福建龍巖永定縣合溪鄉王社村遷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是福建簡公后裔一脈,為當地旺族。

            光裕堂

            今福建三明閩沙鄧氏的堂號。閩沙鄧氏尊光布公為開基祖,此支鄧氏人丁興旺,代有人才。如當代鄧子基是我們中國財經界的泰斗。

            敦倫堂

            今武義縣東南部金巖村鄧氏家族堂號,“敦倫堂”即以傳統倫理規范為堂號,勸戒訓勉后代子孫。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也可謂敦睦人倫,家和萬事興。

            此支鄧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里東乾(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蛟洋古蛟新區東乾村)遷出。清初因族人經商來到浙江,寄居于金、衢、嚴(州)、處(州)四府,其中部分鄧氏定居武義南鄉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繼堂。聯十公長子碧進從唐里遷武義南鄉雙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聯七公長子虞章遷到武義南鄉雙坑管嶺腳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榮遷居金巖村,為金巖村始祖。

            武威堂”、“汝南堂”

            鳳山廖鄧氏家族之鄧氏的堂號,當地98%之鳳山廖鄧氏、廖氏都以此為堂號!


            宗祠對聯

            四言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堂聯。全出典出鄧氏的望族南陽郡,以居新野時而著稱。

            南陽世澤;

            東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今河南南陽新野縣。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中國分布極廣的鄧姓族人公認東漢的開國勛臣鄧禹為本族遠祖。鄧禹是河南省南陽郡新野人,為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同學。他追隨劉秀,屢立戰功。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鄧禹為高密侯。此后,他的畫相掛在功臣閣,為著名的“云臺28將”之首。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云臺列首;

            諫院知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初南陽新野人,字仲華,少年時游學長安,與劉秀關系密切,后奉劉秀命,以前將軍率精兵入關,大破綠林軍王匡等部,平定河東,任大司徒。劉秀統一全國后,封他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圖像畫于云臺(今洛陽南宮所建高臺,畫中興功臣像以表彰),居諸將之首。下聯典指宋代建昌人鄧潤甫,字溫伯,皇佑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又曾主持諫院,有直聲。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明帝初為郎中,謙恭下士,人多歸附之。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陽世澤;

            稅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錦田鄧氏宗祠聯。

            五言

            南陽承世澤;

            東漢啟功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遷徙于香港屏山的鄧氏,有較為詳細的宗親歷史考證.據載,屏山的鄧姓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線,是由鄧州至新野,或經江西,或經福建而遷入廣東,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鄧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歷史。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新野縣。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為鄧姓南陽堂的通用聯。

            月斜詩夢瘦;

            風散墨花香。

            ——明·鄧子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抗倭將領鄧子龍(1523-1598)自題書心聯。鄧子龍,字武橋,豐城(修江西豐城)人。公元1598年,明軍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領水軍。從陳璘赴朝。時倭軍將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制使李舜巨督水軍為前峰,邀擊于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算;因舟中起火,為敵所乘遂戰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歷冰雪;

            赤手捕長蛇。

            ——鄧中夏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1894-1933)自題聯。鄧中夏,原名鄧康,號鐘懈,湖南宜章人。

            憂樂關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潘力生贈鄧小平聯。

            東漢家聲遠;

            南陽世澤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鄧氏宗祠聯

            六言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為無兒。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禁煙功勛卓著;

            抗日史冊留芳。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名將鄧延楨,字懈筠,江寧(今南京市)人。福建三明閩沙鄧氏光布公后裔,歷任兩文總督、閩浙等。1839年與林則徐,協力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同年調任閩總指揮總督,加強海防,率軍擊退進犯廈門的英國艦隊。后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被革職。下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事典。

            鄧曼智能料事;

            太后夙本好書。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楚武王夫人鄧曼機智過人,料事必中。下聯典指晉代鄧訓之女幼好讀書,后貴為太后。

            七言以上

            平天下更云臺首列;

            小寰球曾諫院廣聞。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云臺首列”,典出自東漢鄧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臺之首(云臺乃東漢之八寶山也)。下聯“諫院廣聞”,典出自宋鄧潤甫任諫院翰林,以直言聞名。

            瑞應星辰,云臺拔萃,

            樹稱杞梓,鄧林毓奇。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大司徒鄧禹事典,東漢大司徒鄧禹子十三人,時稱“鄧林材木”。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

            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全聯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

            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溯賜姓于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

            紀封侯于東漢,云臺之軍令尤新。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對聯。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

            孝順事正當人人自盡,焉論富貧。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大小行事執快心,東平云為善最樂;

            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全聯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覺有嚴有翼;

            祀典表子孫之愛敬,我將我享,惟期來格來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脈流傳愈盛;

            祭舉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顯祖,千秋陟降攸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上聯尋跟,寫出了鄧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遷徙路線、支脈分布情況。下聯典問祖,記載了各個時期率族人遷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蔓,為鄧侯,即為此支鄧氏之始祖。

            屏翰仰閩候,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開萬里,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蘋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上聯典出并歌頌的“閩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稱閩候,宋末元初人)鄧馮遜。下聯典出并所頌的“萬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鄧萬里!案呙堋 即今高密市(在山東。,是鄧姓早期為官遷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后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鑒,好看山色湖光。

            ——鄧賓谷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


            姓氏名望


            古代

            朝代

            姓名

            籍貫地域

            身份

            成就/評價

            商末周初 鄧九公
            名將 愿為殷商三山塘關總兵,曾領兵討伐過西周,后來因為不滿商紂王暴政投靠西周,為西周開國功臣,死后封神青龍星,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鄧家門村祖神廟有其畫像,被當地鄧姓尊為祖神。

            戰國

            鄧通

            蜀郡南安(今屬四川。

            商人

            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東漢 鄧禹 南陽(今河南新野) 名將 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勛顯赫,封高密侯。后繪圖云臺,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三國
              
            鄧芝
              
            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
              
            名將 鄧禹的后裔。蜀國大將軍。他為將軍二十余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為鄧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三國
              
            鄧艾
              
            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
              
            名將

            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東晉
              
            鄧攸
              
            平陽(今山西省襄汾)
              
            大臣 晉元帝時南遷前后聲譽卓著的名臣。
              
            元代
              
            鄧牧
              
            錢塘(今浙江杭州)
              
            思想家
              
            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圖志》。
            明代
              
            鄧子龍
              
            豐城(今屬江西。
              
            名將 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明代 鄧韍
              
            江蘇省常熟
              
            學者
              
            字文度,號梓堂,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清朝
              
            鄧世昌
              
            廣東省番禺 名將 清末海軍名將、愛國將領,在1894年的黃海戰役中,率致遠艦奮勇作戰,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清朝 鄧廷楨
              
            江寧(今江蘇省南京)
              
            名將
              
            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于廈門,著有《雙硯齋詩鈔》。


            近現代

            姓名

            生卒年

            籍貫/出生地

            身份/成就/評價

            鄧小平
              
            1904~1997
              
            四川省廣安市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鄧發 1906-1946 廣東云浮 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前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原名鄧元釗,廣東云浮人。1922年參加香港海員大罷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省港大罷工和東征戰役。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后任中共香港市委書記、廣州市委書記、廣東省委組織部長。1930年后任閩粵贛邊特委書記、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兼政治保衛局局長。長征中任縱隊政治委員?谷諔馉幤陂g任中共駐新疆代表、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民運委員會書記。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和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1945年9月代表解放區職工出席在巴黎召開的世界職工代表大會。1946年4月8日,同博古、葉挺、黃齊生等人一同返延安時因飛機失事在呂梁市興縣黑茶山遇難。
            鄧中夏 1894—1933 湖南郴州 中共第二屆、五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六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鄧中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也是工人運動的領袖。
            鄧穎超
              
            1904~1992 廣西南寧
              
            周恩來妻子、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婦委書記和國民黨省黨部婦女部秘書等職。
            鄧恩銘
              
            1901~1931 貴州荔波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懷寧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鄧蔭南
              
            1846~1923
              
            廣東開平
              
            他是華僑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杰出代表,孫為其遺像題詞:“愛國以命,愛黨以誠。家不惶顧,老而彌貞“。1929年1月,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遺著編入《蔭南文存》。
            鄧文釗
              
            1908~1971
              
            廣東長樂(今五華)
              
            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碩士學位,曾任香港大英銀行、華北銀行華人經理?谷諔馉庨_始后,參加保衛中國大同盟。曾在經濟上支援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創辦《華商報》并任董事長兼督印人。香港淪陷后轉入東江游擊隊。建國后,參與創辦廣東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后任廣東省商業廳副廳長、省第二屆政協副主席、省僑委副主任、副省長,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工商聯主任委員。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鄧拓
              
            1912-1966
              
            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竹嶼
              
            新聞家,政論家,曾任社會科學家聯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區黨團書記,中共法南區委宣傳干事、宣傳部長和南市區工委書記等職。著有《鄧拓散文》、《鄧拓文集》、《鄧拓詩詞選》、《燕山夜話》等。
            鄧子恢
              
            1896—1972
              
            福建龍巖
              
            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拔母铩逼陂g慘遭迫害。
            鄧寶珊
              
            1894-1968
              
            甘肅天水
              
            無產階級革命家,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肅省省長;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國政協常委。

            鄧仲元

            1886~1922

            廣東惠陽

            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司長、粵軍總部參謀長兼陸軍第一師師長,功績卓著。

            鄧錫侯

            1889~1964 四川營山
             
            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愛國人士。
            鄧東哲
              
            1916~1995
              
            湖南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鄧克明
              
            1906~1983
              
            湖南省安化縣
              
            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鄧兆祥
              
            1903~1998
              
            廣東省高要縣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高級將領,著名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鄧仕俊
              
            1918—1993
              
            四川省通江縣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鄧龍翔
              
            1913—1979
              
            江西廬陵(今吉安)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得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
              
            鄧家泰
              
            1914~2003
              
            湖北省荊門市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后升中將。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鄧華
              
            1910~1980
              
            湖南省郴州
              
            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曾經擔任過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沈陽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務。
              
            鄧斌
              
            1902~1930
              
            湖北省團風縣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在淋山河協助建立國民黨區黨部。歷任黃岡縣農協委員、縣總工會委員長。參與組織“回龍山暴動”“楊鷹嶺暴動”。大革命失敗后,回武昌任區委書記,以武漢一紗廠為據點,組織工人運動。1930年4月,在武昌大東門開會,被國民黨武漢警衛司令部包圍逮捕。受盡酷刑折磨,堅貞不屈,被殺害于武昌閱馬場。
              
            鄧力群 1915-—— 湖南郴州桂東 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擔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辦公室組長、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室組長,《紅旗》雜志常務編委、秘書長、副總編。1975年后擔任國務院政策研究室負責人,國務院財貿小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主任,中央宣傳部部長。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0年后擔任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鄧軍林

            1902~1985
              
            湖南郴州永興

            國民黨少將。特赦后任南京市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
            鄧昌友
              
            1947~
              
            四川遂寧市蓬溪
              
            中央黨校領導干部專業函授畢業,中央黨校大學學歷。1992年7月晉升空軍少將軍銜,1999年7月晉升空軍中將。2006年6月晉上將軍銜,F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
              
            鄧麗君
              
            1953~1995
              
            河北邯鄲大名縣鄧臺村
              
            80年代的華語樂壇和日本樂壇巨星的天王巨星。
            鄧亞萍

            1973~
              
            河南鄭州 中國乒乓球運動員,獲得過18個世界冠軍,連續2屆4次奧運會冠軍。
            鄧琳琳

            1992~
              
            安徽亳州市利辛縣
              
            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安徽省政協委員。
              
            鄧婕

            1957~ 重慶 中國女演員。
            鄧萃雯

            1966~
              
            廣東南海 中國香港女演員。
              
            鄧超

            1979~
              
            江西南昌
              
            中國男演員、電影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演員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鄧麗欣

            1983~
              
            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   中國香港女歌手、演員,人氣歌唱組合Cookies成員之一。

            鄧紫棋

            1991~

            上海

            鄧紫棋(G.E.M.),原名鄧詩穎,1991年8月16日生于中國上海,中國香港創作型女歌手。
            综合欧美激情五月天_人妻综合系列专区_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_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1. <video id="ws5o5"><input id="ws5o5"><p id="ws5o5"></p></input></video>
                2. <video id="ws5o5"><big id="ws5o5"></big></video>
                3. <video id="ws5o5"><ins id="ws5o5"></ins></video>

                  <video id="ws5o5"></video>
                4. <i id="ws5o5"><tr id="ws5o5"><delect id="ws5o5"></delect></tr></i>

                    <i id="ws5o5"><bdo id="ws5o5"></b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