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約八百六十一萬五千余,占全國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云南等地。
漢唐時期,馮氏繁衍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陜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潁川(郡治今河南許昌)者,是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后代;出上黨(今山西長治)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后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后代;出京兆(今陜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馮弘的后代;出弘農(今河南靈寶)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后代;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后代。出嶺南者,是唐越國公馮盎的后裔。
得姓始祖 馮簡子、文孫公
得姓地 河南
郡 望 潁川、上黨、京兆、弘農
古代名人 馮跋、馮延巳、馮夢龍
近代名人 馮國璋、馮玉祥、馮友蘭
現代名人 馮驥才、馮國綸、馮小剛
姓氏溯源
漢族馮(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后人在馮地(今陜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后,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后人魏長卿一支受封于馮城(一說今河南省滎陽縣,一說今陜西省大荔縣)。于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屬于以先祖官職稱號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裔孫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孫中,其長子拓拔遂留接續馮翌侯之爵,后成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者,漢化稱馮翌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馮氏,逐漸融入漢族。
源于蒙古族蓋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爾虎部嘎拉珠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源于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于漢化改姓以為氏。
馮簡子。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鄭簡公封其于馮地,以封邑馮地為姓,始為馮氏。
馮文孫(魏長卿)。東周時期魏國長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馮地改姓,始為馮氏。
拓拔覯。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之后裔,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后漢化形成一支馮氏。
馮氏最初發祥于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
春秋戰國時期
馮姓遷徙
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懷王時期(戰國后期)馮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國的重臣。
向西,進入了陜西關中等地。
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戰國中后期,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西)郡守馮亭,為人果敢而有謀,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并發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劫、御史大夫馮毋擇等。
向東,馮氏進入了齊魯大地,這一支馮氏即來自上文中所說的魏地。他們很快為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所習染,“馮謹客孟嘗君”的千古佳話,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馮姓分布
秦漢時期
馮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馮氏一門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因進諫揭露趙高等奸臣的罪行失敗而雙雙被下獄。馮去疾、馮劫被下獄不久,馮毋擇率其他子孫隱姓埋名,潛逃他鄉,下落不明,關中馮氏亦隨之逃散殆盡。伴隨此起彼伏的秦末戰爭的大規模爆發,上黨馮氏入關的一脈,也隨之銷聲匿跡。
在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乃至漢初“無為而治”的一系列大變動中,史冊中尋找不到馮姓的任何豐功偉績。
漢代,馮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現今人們所接觸的有關馮姓早期發展的資料,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成文、定性,并載入史冊的。另一方面,這一歷史時期馮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運也為這種整理提供了生動、翔實的素材?梢哉f,漢代是馮姓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階段性總結。
漢代馮姓發展的顯著標志是馮姓郡望的逐步形成。兩漢時期馮姓的分布基本上覆蓋了當時華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區域,并且在一些地區,由于馮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現,形成了以馮姓為主體的聚族性居地。漢代馮姓輝煌之發端者為安陵馮氏,其代表人物首推馮唐。
漢興置國,出于安全及施政考慮,實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政策:一方面為了充實關中人口,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六國宗室及大族豪門坐霸一方。漢廷訪得代北馮氏為豪杰之后,于是特遷其大部再入關中,定居安陵。馮唐,正是生長于代北而后遷入安陵的。
此外,先秦時期,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而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馮氏則分布于今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等地,其中潮陽為當時的大族;到了東晉末,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的馮氏又有徙居和龍(今遼寧朝陽)者。
魏晉南北朝時期
馮氏
馮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陜西、河北、山西等地,晉末“永嘉之亂”時開始大舉南遷或北避遼東,先后遷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遼寧等地。
北周至隋統一前后,仍是國家由混亂走向統一的過渡階段,同時也是人口遷移-頻繁,各姓族活動區域擴大的時期。以馮氏:著名郡望之一——弘農而言,西魏之寧州刺史馮寧被認為是弘農郡的開山之祖。早在西漢時代,馮揚便以“萬石君”而名噪弘農,馮揚家人丁興旺,有子八人,至馮勤一脈尤為榮寵。因此,在馮寧之前,弘農馮氏已有人活躍在此地,可以認為魏地馮氏是弘農早期馮姓的直接起源。當西魏的馮寧刺史興起之時,弘農馮氏已經完成其郡望的形成。另如長樂馮氏:北燕國主馮跋自稱畢萬第39代后裔,北燕亡國后,國主馮弘孫女馮太后執掌北魏朝政數十年,馮氏出王爵數人,極度尊崇,衍出同輿堂、京兆堂等。
隋唐以來
至隋唐,已有南遷至福建省境的。在這一不斷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黨馮氏,為戰國趙華陽君馮亭后裔;出自河南潁川的馮氏,為東漢大將軍馮異的后裔;杜陵馮氏系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后裔;長樂馮氏為宜都侯馮參后裔;京兆馮氏為北燕君主馮弘的后裔;弘農馮氏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后裔;河間馮氏為唐監察史馮師古的后裔。
唐宋時期,馮氏先后又有兩次大舉南遷,使馮氏分居于中國江南廣大地區,明、清之際遍及全國各地。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山西代州馮氏始遷祖為明初馮有才第五代孫隆奄,今河南西平縣馮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郢國公馮國用的后代,系明初遷入。
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亂南遷至福建寧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的馮氏有數支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遠遷到海外。
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
上黨郡:上黨地名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后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郡置已難以考證。
京兆郡:亦稱京兆、京兆尹,實際上并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
弘農郡:始建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陜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
堂號
穎川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市義堂:戰國時的馮驩是孟嘗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后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收帳,他把所有債戶都叫來,宣布將債書燒掉,給所有的債戶解決了困難,大家感激不盡。
始于堂:馮氏遠祖始于周代。族譜載:“受姓始祖畢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緒業,武王踐位于畢,今陜西西安咸陽縣畢原,康王十二年保鰲東郊,厥后支子采食于馮邑,即始平郡。子孫去邑為氏,書作馮!笔计侥笋T氏發祥之地也。
同輿堂:根據史籍《后魏書》記載,馮誕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歲,自幼又是同學,后來娶了高祖的妹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
區域 |
族譜 |
---|---|
江蘇 |
馮氏族譜八卷、京口馮氏族譜一卷、錫山馮氏宗譜二十四卷、澄江馮氏宗譜十卷、馮氏家譜一卷 |
浙江 |
赫山馮氏家譜二十二卷、大易馮氏譜不分卷、慈溪馮氏支譜不分卷、桐鄉馮氏族譜不分卷、馮氏宗譜一卷 |
安徽 | 馮川馮氏宗譜八卷 |
湖北 | 馮氏宗譜一卷、馮氏宗譜、馮氏續修支譜八卷、馮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馮氏四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 |
廣東 | 馮氏家譜不分卷、馮氏本房世譜不分卷、馮氏族譜不分卷、南埠馮氏族譜一卷 |
湖南 | 長沙馮氏四山家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馮氏三修族譜、中湘石潭馮氏五修族譜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馮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
四言
大張國政;
樹立家聲。
——上聯典自漢朝時期的馮奉世,漢武帝時期出使大宛,當時莎車國王殺害來使,馮奉世率軍攻擊莎車國,斬殺了莎車王,在新疆地區大張國政。下聯典自東漢時期的開國大將馮異,于諸將論功時,避立樹下,人稱“大樹將軍”。
始平世澤;
大樹家聲。
——全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馮異,于諸將論功時,避立樹下,人稱“大樹將軍”。
父號萬石;
子通四經。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馮揚,子八人皆官二千石,號“萬石君”。下聯典指西漢·馮奉世四子各通一經。
讓功美德;
彈鋏高風。
——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馮異。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馮驩,嘗彈鋏三嘆,后為孟君之得力謀士。
西京舊派;
鄭國名臣。
——上聯典出春秋鄭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產為政,凡通問諸侯等大事,必告簡子使斷之。下聯典出西漢時期的馮奉世,潞人,徙杜陵。
治民以惠;
立業為謀。
——全聯典出戰國時期的馮驩為孟嘗君收債于薛,焚債券,民呼萬歲。
焚券市義;
倚樹讓功。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馮驩為孟嘗君收債,焚燒債券,歸報曰:“為君市義!毕侣摰渲笘|漢時期的馮異。
單騎平寇;
弱質表忠。
——上聯典自北宋時期的馮伸己,單騎出說犯邊外邦歸降。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馮奉世之女婕妤,隨元帝游園,擋住破攔而出之熊,帝嘆其忠而進為昭儀。
五言
始平開玉葉;大樹發金枝。
馮氏宗譜
——全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開國大將馮異,于諸將論功時,避立樹下,人稱“大樹將軍”。
一絕驚秋鶴;三言載夢龍。
——上聯典指清朝畫家馮秋鶴。下聯典指明朝文學家馮夢龍,輯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
八駿傳漢世;三馮耀金溪。
——上聯典出東漢名人馮禧,與張儉、檀杉、褚鳳、張肅、薜蘭、魏玄、徐乾號為“八駿”。下聯典出清朝馮詠,金溪人,與兄諶、弟謙并稱“三馮”。
杏娥列史冊;婉貞照汗青。
——上聯典指革命烈士馮杏娥。下聯典指清朝抗帝英雄馮婉貞。
大樹將軍后;凌云學士家。
——上聯典指漢朝中興時期開國功臣馮異,由于他不貪名不圖利,在論功行賞之時,他退避在一棵大樹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無奈封他為大樹將軍。下聯典指北宋大臣馮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漢),宋仁宗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哲宗時以太子少師致仕。
漢世流風遠;凌云德澤長。
凌云懷祖德;大樹溯宗功。
六言
撫蠻單騎平寇;
擋熊弱質表忠。
——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馮伸己。下聯典指西漢時期的馮媛。
七言
望出杜城為二馬;名滿西域號雙星。
——上聯拆字“二馬”為“馮”姓。下聯典出********位女政治家、外交家馮嫽,與解憂公主合稱西漢民族友誼史上的“雙星子”。
才難自顯方彈鋏;位不稍遷老作郎。
——上聯典指西漢時期的馮媛,曾三為長鋏歸來之歌。下聯典出西漢郎中署長馮唐。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過津。
——采用唐朝詩人馮道詩聯。
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采用唐朝詩人馮道詩聯。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為絕頂人。
——采用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自題聯。
欲除煩惱須無我;經歷艱難好作人。
——采用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贈子聯。
暫借荊山棲彩鳳;聊將紫水活蛟龍。
——采用太平天國領袖馮云山自題聯。
八言及以上
行而不舍,若驥千里;納無所窮,如海百川。
——采用清朝詞人馮煦自題聯。
威震邊關,名傳中外;義起金田,功耀古今。
——上聯典指清末將領馮子材,曾大敗法軍。下聯典指太平天國領導人馮云山,參加過著名的金田起義。
關內侯,因慈母而貴寵;門下客,得孟嘗以優隆。
——上聯典出東漢時期的司徒馮勤。下聯典出西漢時期的馮媛。
道德可師,教育驪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錦之呼。
——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馮豹。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馮定。
敘穆敘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見詒謀遠大;倫常倫紀,孫可賢、子可孝,即能繼述綿長。
——安徽省績溪縣下馮村馮氏宗祠聯,此聯嵌入“敘倫”堂號。
得氏自周朝,歷來鵲起人文,大漢間繼封侯爵;丕基開唐朝,啟后鳩安寢廟,皇清降永奠馨香。
——上聯典出馮氏起源及東漢馮異。下聯典出唐朝東陽人馮子華,曾在當地任歙州剌史。
地域 |
字輩 |
---|---|
浙江臨海涌泉 |
圣義中和法堯祖舜師[9] |
山西大同 |
盛時天恕仕緒云恩畢振 |
河北定州 | 百千萬億云仍盛富貴榮福祿增知仁圣義和德中 |
湖南華容 | 本裔榮耀支孫輝煌百年傳芳 |
四川南充 | 文高師書昌儀維樹德用國正天心順大清明治安 |
安徽霍邱 | 心朝紀克本家士營永昌仁文大發強 |
山東濟寧嘉祥 | 龍虎風云會乾坤歲月長永寶知錫祺德勛興建昌忠厚傳家遠安樂有余光 |
山東泰安新泰 | 希明德加樂建業傳慶長 |
遼寧營口 | 錫玉殿志宏德柏紹忠繼主漢國全 |
安徽金寨 | 祖宗仁浦德澤常倫紀克登叢 |
安徽碭山 | 興開載金殿漢邦震乾坤忠孝傳家遠 |
山東鄒城 | 章昭廷文廣,延作維遵質。貽業長崇方,世緒慶傳良。立邦福祿盛,潤澤萬代強。忠友永旺家,俊才振國光。功顯榮朝遠,和樂自吉昌。宏聞見詩禮,仁義濟政綱。繼承守清貴,興毓運繁祥。祖思刊載久,儒雅德發揚。 |
朝代 |
姓名 |
籍貫地域 |
身份 |
成就/評價 |
---|---|---|---|---|
戰國 | 馮驩 |
齊國 |
食客 | 為齊國孟嘗君田文門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債息,把不能還息的債券燒掉,替田文收買民心。 |
西漢 | 馮唐 | 趙國中丘 | 官吏 | 文帝時,為中郎署長,年已老。曾在文帝前為云中守魏尚辯解,指出“賞輕罰重”之失,文帝乃復以魏尚為云中守,并任他為車騎都尉。景帝時任楚相。 |
東漢 | 馮異 | 潁川父城 | 將軍 |
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云臺二十八將第七位。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后歸順劉秀,隨之征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后,馮異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陽夏侯。 |
十六國 | 馮跋 | 長樂信都 | 北燕太祖 | 西燕將軍馮安之子,乘后燕內亂,推翻慕容熙的統治,建立地方政權,改元太平,史稱北燕。馮跋為北燕太祖,是胡化的漢人。 |
五代 | 馮道 | 瀛州景城 | 官吏 | 后唐、后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后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漢時任太師;后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歷事五姓的人物。 |
五代十國 | 馮延巳 | 廣陵 | 詞人、官吏 | 南唐著名詞人,曾任中主李璟時的宰相,亦是后主李煜之師。 |
北宋 | 馮京 | 鄂州江夏 | 官吏 |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紹圣元年,薨,年七十四,贈司徒,謚曰文簡。 |
明朝 | 馮國用 | 濠州定遠 |
將軍 |
明朝開國大將,好讀書,通兵法,初結寨自保,后歸朱元璋,渡江后掌親兵,以戰功累擢親軍指揮使,在攻打浙江紹興之役中,以暴疾死于軍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 |
明朝 | 馮夢龍 | 蘇州長洲 | 文學家 |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兄夢桂,善畫;弟夢熊,太學生,曾從馮夢龍治《春秋》,有詩傳世,他們兄弟三人并稱“吳下三馮”。 |
清末 | 馮子材 | 廣西欽州 | 將軍 | 愛國名將,歷經太平天國、中法戰爭,累官至太子少保。于70歲高齡時,大敗法軍于鎮南關,為當時受外國列強欺壓的中國人揚眉吐氣。 |
太平天國 | 馮云山 | 廣東花縣 | 將軍 | 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封南王。 |
清末民初 |
馮國璋 | 河北滄州 |
總統 |
清光緒時期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后成為直系軍閥,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10] |
姓名 |
生卒年 |
籍貫/出生地 |
身份/成就/評價 |
---|---|---|---|
馮玉祥 |
1882 - 1948 |
河北保定 | 民國時期的著名將領,西北系軍閥首領,愛國民主人士。中華民國北京政府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
馮治安 | 1896 - 1954 | 河北故城 | 國民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 |
馮友蘭 | 1895 - 1990 | 河南南陽 | 著名哲學家,其哲學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
馮如 |
1884 - 1912 |
廣東恩平 | ********個飛行家和飛機設計師。1909年自制中國首架飛機并試飛成功。廣州光復時,被任為陸軍飛機長。后在舉行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遇難。 |
馮驥才 | 1942 - | 天津 | 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搶救工作者。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11] |
馮鞏 | 1957 - | 天津 | 馮國璋曾孫,著名小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常委。 |
馮小剛 | 1958 - | 北京 | 電影導演、編劇。作品風格以京味喜劇著稱,擅長商業片,在業界享有賀歲片之父的美譽。其導演過的電影總票房超過20億,是中國內地最具有電影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