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王朝。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繃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張揮
郡 望 清河郡、范陽郡等
堂 號 清河堂
代表人物 張儀,張衡,張良,張飛
起 源 解邑張城(今山西臨猗縣西)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屬于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于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后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得姓始祖
張姓始祖-張揮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于濮陽,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于“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直至西周宣王時期,在陜西地區出現了張姓的蹤跡,西周青銅器皿上銘有張伯、張仲,他們是西周的貴族。張仲輔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興。
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后事韓。張老、張侯(即解張)均是晉國的大夫,張老的后代韓國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后裔奉為先祖。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于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秦漢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時期。張姓在秦初進入了四川,多為三晉貴族的后裔,在反秦戰爭和隨后的楚漢之爭中,政治傾向明顯,戰爭中建功立業,封侯賜爵;再西進甘肅、寧夏等地。張姓人群活動地區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區,成為當時北方地區的第一大姓。同時,西漢留侯張良的后裔從陜西出發,徙河北入江蘇,渡過長江,進入江南地區。西漢末,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的原因,張姓人群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西北發展。西晉末,張姓人群涉足東北,渤海灣地區成為張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時期,張姓開始向湖廣和云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陜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張姓人口分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陜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郡望
郡望共有26個,分別是清河郡、范陽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陽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始興郡、馮翊郡、吳郡、平原郡、河間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內郡、上谷郡。
堂號
總堂號:清河堂
分堂號:百忍堂,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銘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篋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張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慶堂,芝泉堂,存著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經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兩銘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東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義堂,尚德堂,味芹堂,明倫堂,明義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紀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則堂,追遠堂,衍慶堂,敘倫堂,峻德堂,凌云堂,務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煥文堂,清河堂,張在公祠,紹忍堂,報本堂,萬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愛堂,敬翠堂,棣萼堂,順德堂,集成堂,復古堂,詒謀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尊經堂,尊禮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愛敬堂,誠心堂,雍睦堂,義芬堂,源遠堂,福人堂,嘉順堂,嘉會堂,壽康堂,聚星堂,鳴珂堂,種德堂,毓秀堂,橫渠堂,樂育堂,德成堂,德征堂,馀慶堂,慶馀祠,燕詒堂,燕翼堂,樹德堂,積慶祠,積慶堂,篤親堂,親睦堂,凝遠堂,濟美堂,彝倫堂,懷義堂,懷德堂,寶鑒堂,繼忍堂,鐵耕堂(共136個)
金鑒家風 百忍傳家
祖祠
“金鑒家風”出自唐朝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之策,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經驗。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
“百忍傳家”是指唐朝張公藝的事跡。張公藝,字千祿。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性,胸襟坦蕩,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后裔當忍則忍,忍者有益。公藝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為義門。
四言通用聯
九居世澤;百忍家聲。
全聯典指唐代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禪泰山,過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
西都十策;金鑒千秋。
上聯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官至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九齡。
圖傳百忍;鑒著千秋。
上聯典指唐代張公藝。下聯典指唐代張九齡,著有《千秋金鑒錄》。
輪奐善頌;孝友傳芳。
上聯典指晉代獻文子成室,張老頌曰:“美哉輪哉!美哉奐焉!”。下聯典指周朝張仲,性孝,與尹吉甫為友,流芳百世。
張氏宗祠(安徽省金寨縣麻河)
煙波徒釣;橫渠理學。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代張志和隱于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齊家公藝;治國子房。
上聯典指唐代張公藝,壽張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帝善之。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城父人。為劉邦謀士,佐其滅秦楚。漢朝建立,封留侯。
漁陽惠政;江左清才。
上聯典指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時被稱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奸猾,受百姓愛戴。下聯典指晉代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寫文章,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
簪纓七葉;邦友千秋。
上聯典指西漢大臣張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封富平侯;昭帝死,他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為大司馬。下聯典指周代賢臣張仲,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聞名,與尹吉甫為友。
五言通用聯
梧雨鳳苞潤;松風鶴韻高。
此聯采用清代詩人張問陶自題聯。
泉源在庭戶;世界接人天。
此聯采用陜西省留壩廟紫柏山張良廟聯。
閥閱傳京兆;聲名重曲江。
上聯典指張姓郡望,“京兆”,指襄陽郡,舊治在今湖北襄陽西。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張九齡,曲江縣人。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為先。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余“忍”字,后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
六言通用聯
落日平原縱馬;秋風古道題詩。
此聯采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于1981年撰寫的書聯。
宴列瓊林之首;臚傳鼎用之中。
上聯典指明代張信、張異、張怵、張懋修、張以誠五狀元。下聯典指明代張顯宗、張春、張修嗣三榜眼。
七言通用聯
氣味梅花馨此日;風神楊柳憶當年。
全聯典指南朝齊人張緒事。
一林松月多詩興;千里云煙入畫圖。
此聯采用清代詞畫家張子祥撰書聯。
兵書三卷橋邊授;忍字百篇家內藏。
上聯典指西漢張良事。下聯典指唐代張公藝事。
將軍更解神讖字;太史合書大有年。
此聯采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張延濟,字叔未,浙江嘉興人。
弓力千鈞東風勁;長空萬里北斗明。
此聯為鶴頂格析“張”姓拆字聯,上下聯句首嵌入“弓”、“長”,合而為張。
九居世澤傳名遠;百忍家聲播惠長。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余“忍”字。
獨愛詩篇超物象;只因山水與精神。
此聯采用宋代詩人張耒詩句聯。張耒為熙寧進士,著有《張右史文集》。
鯤島累遷昭祀典;清河長出尚高風。
此聯為臺灣省義溪口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張氏在臺灣的遷徙。下聯典指張氏郡望為清河郡。
二酉發祥登北榜;三公接武振淮濱。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張鶴鳴、張鶴騰兄弟先后在明代萬歷年間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張鶴鳴官至兵部尚書,二弟張鶴騰官刑部主事、云貴副使,三弟張鶴齡官至戶部員外郎。
九世居后添吉慶;百忍堂前古太和。
此聯為湖南省臺前縣張氏宗族聯。聯說該族唐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時,路過他家,問他是如何理家的,他書寫一百多個“忍”字進呈高宗,收到高宗肯定與賞賜。
功成百雉留懷遠;澤溥三農樂鳳翔。
此聯為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張謹,字慎之,號敬軒,明代天順年間進士,官工部郎中時。下聯典指張國紀,字崇禮,號立齋,明代正德年間解元,官至鳳翊知府,有善政。
八言通用聯
玉燕投懷,姓生燕國;出塵慧眼,相賞風塵。
上聯典指唐代張說之母夢玉燕入懷,乃生張說。張說后被封為燕國公。下聯典指隋朝楊素的侍妓張出塵,與李靖、張仲堅結為兄妹,號“風塵三俠”。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忠厚近魯愚,畢竟傳家在是;勤儉似艱苦,須知奮進由斯。
此聯為江西省萬載縣張氏六支宗祠聯。
千秋鑒、百忍箴,常留古訓;萬先錢、兩京賦,當讀遺書。
上聯典指唐代張九齡、張公藝。下聯典指張鷟、張衡。
正色立朝,聲重千秋金鑒;懿文華國,名高萬選青錢。
上聯典指唐代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于政事,他常評論得失,后因李林甫讒言而遭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下聯典指唐代名人張旌,著有《萬選青錢》。
出使窮源,槎泛斗牛之畔;勸農致富,民興麥秀之歌。
上聯典指西漢外交家張騫(?-公元前114年)漢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兩次被匈奴拘留,積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始脫身歸漢。下聯典指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光武中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奸猾,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
雄猛讓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精英傳萬世,唐曾顯姓宋留名。
此聯采用張飛廟聯。上聯“文握管”指張飛善書法。下聯“唐曾顯姓”,謂唐張巡與張飛同姓!八瘟裘,指岳飛與張飛同名。
鼻祖肇青陽,公侯將相神仙,代光國史;大宗開白馬,孝女忠良道學,世篤家風。
采用張氏祠堂聯。
為創業、守成人,都須處處關心吾輩,可稟斯言,方可期榮宗耀祖;理讀書、耕稼事,總要時時立志爾曹,能遵此意,便堪稱肖子賢孫。
此聯為廣東省豐順縣建橋圍張氏宗祠“榮封第”堂聯。豐順張氏客家人南遷的過程,是一部艱苦奮斗的歷史?炭嗲趦,是客家人最為優秀的品質之一。惡劣的自然環境,需付出數倍于魚米之鄉人民的努力方能果腹。張氏訓勉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的堂聯隨處可見。
譜名 | 編者及編撰方式 | 藏地 |
湖南長沙坳上張氏族譜十二卷 | 張遠選主修,民國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 |
湖南瀏陽金岡段張氏二修家譜十四卷 | 張永嵩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 |
湖南湘潭南軒張氏會文房六修支譜八卷 | 張承宗等纂修,民國三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 |
張氏族譜六卷 | 萬友等主修,民國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 |
張氏三修族譜十卷 | 張梓元主修,清光緒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家譜網 |
江蘇揚州交臺張氏分遷邵伯支譜六卷 | 張慶堂、張春雷等重修,清嘉慶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江蘇揚州張氏族譜四卷 | 張薰等修,清咸豐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江蘇揚州維揚浦頭張氏族譜 | 張客修,清同治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國家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 |
地域 | 字輩 |
安徽省金寨縣 | 啟大道,正賢良, 一經傳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訓,繼緒可久,長思祖德,齊敦孝友,尚學自立,光前裕后 |
安徽省亳州市 | 學北天守廣,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紹統,興家傳費祥 |
安徽省桐城市 | 萬志之云永,啟世自榮昌,大德應時選,興朝必以良 |
山東省齊河縣 | 令之允傳方圣永懷修世德 |
山東省新泰市 | 廣安樹繼云,鳳仙世孝遠,仁懷振家真 |
山東省淄博市 | 成先志光宗,德士傳家法 |
山東省青島市 | 世開黃道日,雙德吉祥始 |
山東省兗州市 | 文士堂西廣,召書慶元祥,承彥明嘉緒,振國守典長 |
山東省諸城市 | 甲子壽光來,青春依舊在 |
河南省鄲城縣 | 棟國大懷付得加其太平安 |
河南省鄧州市 | 明噴文鳯,榮先可紹,一本清傳,福澤永繼,學定萬全 |
湖南省寧鄉縣 | 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菁華紱冕芬徽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云霞 |
貴州省 | 榮詩承奇,仁能洪道,國均先進世,奇忠趙王姖,天遠開綿秀,普打鄭昌依 |
江西省贛州市 | 正元高國福玉定志用金□順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學士攀龍鳳賢才振紀剛仁義為珍寶詩書 |
江西省武寧縣 | 揮公肇遠緒,友吉炳成周,善頌欽君子,師臣作漢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監圖。必昌崇有 |
四川省 | 世衛國步元昌茂興龍吉 |
重慶市 | 鴻才啟世,智勝紹欣;傳揚天道,信步乾坤。蒼鷹展翅,高遠超群;翱翔霄漢,嘯傲風云。雄獅過崗,迅猛馳奔;橫行原野,威震叢林?颀堄坷,廣闊無垠;蒸騰甘雨,澤惠黎民 |
江蘇省如皋縣 | 大宗乃敦篤毓秀必詩書常守同居訓其昌占慶余 |
江蘇省豐縣 | 國泰民安,田廣文光,敬傳祖,繼中恒 |
(以上,為部分張姓家譜文獻、字輩排行資料)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張姓歷代名人1741名,占總名人數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位;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95%,排在第3位;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4%,排在第2位;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58%,排在第2位。
姓名 | 朝代 | 生卒年 | 籍貫 | 備注 |
張儀 | 戰國 | 前?-309年 | 魏國大梁 | 政治家、縱橫家 |
張良 | 西漢 | 前250年-前186年 | 潁川城父 | 政治家、謀略家,,封留侯 |
張蒼 | 西漢 | 前256年-前152年 | 陽武縣 | 西漢丞相,封北平侯 |
張湯 | 西漢 | ?-前116年 | 杜陵 | 漢代名臣,任御史大夫 |
張騫 | 西漢 | ?-前114年 | 成固 | 探險家、外交家,封博望侯 |
張安世 | 西漢 | ?-前62年 | 杜陵 | 張湯之子,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封富平侯 |
張道陵 | 東漢 | 34年-155年 | 江蘇豐縣 | 張良八世孫,道教創始人 |
張衡 | 東漢 | 78年-139年 | 南陽西鄂 | 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封西鄂伯 |
張仲景 | 東漢 | 約150年-約215年 | 南陽 | 醫學家,醫圣 |
張角 | 東漢 | ?-184年 | 鉅鹿 | 太平道創始人,黃巾軍首領 |
張遼 | 三國魏 | 169年-222年 | 雁門馬邑 | 曹魏名將,封關內侯 |
張郃 | 三國魏 | ?-231年 | 河間國鄚縣 |
曹魏名將,封
鄚侯 |
張飛 | 三國蜀 | ?-221年 | 涿郡 | 蜀漢五虎大將之一,封西鄉侯 |
張昭 | 三國吳 | 156年-236年 | 彭城 | 政治家,封婁侯 |
張華 | 西晉 | 232年-300年 | 河北固安 | 文學家、政治家,封壯武郡公 |
張琚 | 十六國 | ?-352年 | 陜西 | 建立秦國,年號建昌 |
張育 | 東晉 |
|
|
建立蜀國,年號黑龍 |
張孟明 | 488年—496年在位 |
|
|
高昌國國王 |
張柬之 | 唐朝 | 625年-706年 | 襄州襄陽 | 政治家,封漢陽郡王 |
張亮 | 唐朝 | ?-646年 | 鄭州滎陽 | 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鄖國公 |
張公瑾 | 唐朝 | 594年-632年 | 魏州繁水 | 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郯國公 |
張仁愿 | 唐朝 | ?-714年 | 華州下邽 | 政治家、名將,封韓國公 |
張說 | 唐朝 | 667年-730年 | 范陽 | 政治家、文學家,封燕國公 |
張九齡 | 唐朝 | 678年-740年 | 韶州始興 | 政治家、文學家,封始興開國伯 |
張巡 | 唐朝 | 708年-757年 | 蒲州河東 | 名將,封鄧國公 |
張旭 | 唐朝 | 生卒年不詳 | 吳縣 | 書法家,草圣 |
張承奉 | 唐朝 |
|
|
金山國皇帝 |
張永德 | 北宋初 | 928年-1000年 | 山西陽曲 | 后周駙馬、北宋衛國公 |
張載 | 北宋 | 1020年-1077年 | 陜西郿縣 | 哲學家,理學創始人,封郿伯 |
張邦昌 | 北宋 | 1081年-1127年 | 河北阜城 | 大楚國皇帝 |
張俊 | 南宋 | 1097年-1164年 | 漢州綿竹 | 抗金派領袖,封清河郡王 |
張致 | 南宋 |
|
遼寧錦州 | 1214年稱漢興皇帝,年號興隆 |
張士誠 | 元朝 | 1321年-1367年 | 興化白駒場 | 大周國皇帝,建元天祐 |
張居正 | 明朝 | 1525年-1582年 | 湖廣江陵 | 政治家、改革家 |
張宏 | 明朝 | 1577年-1652年 | 吳縣 | 畫家 |
張元忭 | 明朝 | 1538—1588 | 浙江山陰 | 狀元,大臣,張岱之父 |
張惟元 | 明末 |
|
|
稱王,改元永興 |
張岱 | 明末清初 | 1597年-1679年 | 浙江山陰 | 文學家、史學家 |
張獻忠 | 明末清初 | 1606年-1647年 | 陜西定邊 | 大西國皇帝 |
張杰緒 | 明末 |
|
廣東潮州人 | 納土納島國王 |
張廷玉 | 清朝 | 1672年-1755年 | 安徽桐城 | 政治家、史學家,封三等伯爵 |
張問陶 | 清朝 | 1764年-1814年 | 河北館陶縣 | 詩人、詩論家、書畫家 |
張之洞 | 清朝 | 1837年-1909年 | 直隸南皮 | 洋務派代表人物 |
張謇 | 民國 | 1854年-1926年 | 江蘇常熟 | 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 |
張作霖 | 民國 | 1875年-1928年 | 奉天海城 | 奉系軍閥領袖 |
張學良 |
民國 | 1901年-2001年 | 遼寧盤錦 |
國民革命軍將領 |
張大千 | 民國 | 1899年-1983年 | 四川內江 | 國畫大師 |
張自忠 | 民國 | 1891年-1940年 | 山東臨清縣 | 抗日將領 |
張治中 | 民國 | 1890年-1969年 | 安徽省巢縣 |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
張瀾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872年-1955年 | 南充縣 | 政治家 |
張云逸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892年-1974年 | 海南省文昌市 | 解放軍高級將領 |
張萬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28年-2015年 |
山東龍口 |
解放軍高級將領 |
張聞天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00年-1976年 | 江蘇省南匯縣 | 理論家 |
張藝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0年- | 陜西西安 | 電影導演 |
張國榮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6年-2003年 | 香港 | 華語歌手 |
張學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61年- | 香港 | 華語歌手 |
張惠妹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72年- | 臺灣 | 歌手 |
張柏芝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80年- | 香港 | 演員、歌手 |
張廷發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18年-2010年 | 福建沙縣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空軍司令員 |
張春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17年-2005年 | 山東菏澤 | “四人幫”成員之一 |
張德江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46年- |
遼寧臺安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張高麗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46年- |
福建晉江 |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
張春賢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3年- | 河南禹州 |
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