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deo id="ws5o5"><input id="ws5o5"><p id="ws5o5"></p></input></video>
        2. <video id="ws5o5"><big id="ws5o5"></big></video>
        3. <video id="ws5o5"><ins id="ws5o5"></ins></video>

          <video id="ws5o5"></video>
        4. <i id="ws5o5"><tr id="ws5o5"><delect id="ws5o5"></delect></tr></i>

            <i id="ws5o5"><bdo id="ws5o5"></bdo></i>

            貴州家譜酒業有限公司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百家姓 百家姓
            發布時間:2016.11.25 新聞來源: 瀏覽次數: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得姓始祖。


            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鄭姓在中國大陸為第二十一大姓(在臺灣地區是第十二大姓)。大陸鄭姓人口約為936萬,約占大陸總人口的0.78%。

            • 得姓始祖 鄭桓公

            • 郡 望 滎陽郡、高密郡、南陽郡

            • 堂 號 滎陽堂、通德堂、南陽堂等

            • 名 人 鄭板橋、鄭成功、鄭作民等




            鄭,普通話讀音作zhèng [ㄓㄥˋ],鄭字 左邊,鄭,本來左邊都是 “奠”字,“鄭 ”字 在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后才被強制改為 “關” 字, 見圖片 中 大陸的 字形 變化,港澳臺和海外華僑華人仍然用左邊都是 “奠”字 。




            •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2]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

            鄭姓淵源

            (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陜西寶雞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鄭,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陜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滅亡。國人姓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韓哀侯滅了鄭國后,鄭國王族、國民逃遷至陜西漢中地區,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史稱南鄭,并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5、源于改姓而來:

            ①朝鮮族改鄭姓: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樸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②蒙古族改鄭姓: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蒙古族寶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③裕固族改姓鄭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于繁復,后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④哈尼族改姓鄭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氏。后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氏的新成員。

            ⑤滿族改姓鄭姓: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占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鄭氏;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逐漸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鄭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鄭氏。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鄭姓主要分布于陜西、河南、山東等地。其中,山東鄭姓源于邴地(今費城),為原鄭國派駐人員的后代。

            鄭姓遷徙圖

            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四川、山西、山東、河北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動亂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遷。晉永嘉元年(307年)南遷始祖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后出任東安太守,鎮守丹陽。鄭庠次子鄭昭為東晉龍驤將軍,封開國侯,率兵入閩,稱“入閩始祖”。

            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鄭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鄭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進入了臺 灣。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鄭姓大約有75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為鄭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鄭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這三省鄭姓占鄭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蘇、廣東、江西、湖北等。中國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豫鄂兩塊鄭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鄭姓大約有1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為鄭姓第一大省,約占鄭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這三省鄭姓大約占鄭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等。中國鄭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以浙江為中心的鄭姓聚集區開始形成。

            如果說河南滎陽是鄭氏的 前祖地, 莆田市就是鄭氏的第二祖地[11] 。 全國鄭氏有1000萬人左右,福建姓鄭的人有近200萬, 主要居住在莆田、漳州等地, 尤其是莆田,還是最近幾年的統計,莆田自古人多地少,很多外出和移民, 已經不包括莆田古代、近代、第六次人口普查前的外出和移民外地的莆田人,尤其是莆田仍然有35萬多人姓鄭, 可以說是全世界鄭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 西晉年間五胡亂華 ,八姓入閩時,鄭姓始祖鄭桓公的第40代子孫鄭昭進入福建,遷居福州 侯官縣,就是福州、永泰一帶,成為鄭氏的“入閩始祖”。 鄭昭路經莆田時,喜愛莆田的水光山色,便把從河南帶來的十二個祖墳遷葬在莆田 南湖山。

            當代鄭姓人口分布頻率,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浙東 和福建莆田,浙東每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東部、安徽中部、江蘇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達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9%,鄭姓人口大約181萬;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1.6%,鄭姓人口大約608萬;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2.5%,鄭姓人口大約148萬。鄭姓在浙江、福建、臺 灣,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這部分高比例地區的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2.8%;在廣東東部、湖南北部、贛鄂豫皖蘇五省、山 東南部、四川大部、貴州北部、陜西南部、內蒙古中部、陜甘寧北部、東北三省,鄭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34.9%;其他廣大地區,鄭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國土面積的25%。



            郡望堂號

            • 郡望

            洛陽郡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因在洛水之陽而名,屬于三川郡。

            高密郡

            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

            鄭姓書籍

            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

            雍州郡

            東漢時期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關中、隴西地區,包括陜西省西安市、咸陽市西北部一帶地區。

            隴西郡

            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

            南陽郡

            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

            滎陽郡

            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將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設置滎陽郡,轄地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即鄭地區。

            •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稱北海相孔融敬重鄭玄,在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稱之為“通德門”,因以為堂。

              博經堂:西漢朝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某一經,鄭玄卻力主博通諸經,因以為堂。

              安遠堂:漢宣帝執政時期,鄭吉為侍郎,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后封為安遠侯,派他衛戍西邊國境,是為西域都護使。



            鄭氏宗祠

            宗祠對聯

            • 四言通用聯

            藝工三絕;文成一家。(上聯典出唐朝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朝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

            古之遺愛;號為司農。(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

            家傳詩教;系出滎陽。(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朝經學大師。下聯典指鄭氏望居滎陽郡。)

            家傳詩教;聲響蓬萊。(此聯為鄭氏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

            畫荻歐母;乞巧采娘。(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采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

            尚書世祿;通德名門。(上聯典自東漢鄭均,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廣開門衢,曰“通德門”。)

            家著葩經;庭留松蔭。(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

            鄢陵世澤;心史家聲。(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澤;司農家聲。(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

            一門尚義;九世同居。(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

            • 五言通用聯

            書畫留三絕;文史添五略。(上聯典出唐朝鄭虔,詩書畫,號稱“三絕”。下聯典出南宋鄭樵,著《通志》。)

            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全聯典出清朝鄭燮!皳P州八怪”之一,后辭官歸里。)

            石井滿腔血;瀛臺寸草春。(此聯為清朝沈葆禎,題臺灣省臺南市鄭成功祠聯。)

            合族源流始;同居發朝初。(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

            滎陽綿世澤;秋浦振家聲。(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

            • 六言通用聯

            通德門聯閥閱;尚書履響蓬萊。(上聯典出西漢鄭崇,為尚書仆射。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清朝鄭燮自題聯。)

            • 七言通用聯

            北戰南征收寶島;船來帆往下西洋。(上聯典指明朝鄭成功。下聯典指明朝鄭和。)

            名高藝苑何由怪;德感黃巾不入鄉。(上聯典指清朝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草隨愛日生書帶;蘭及春風兆筆花。(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威震西域封安遠;學傳北海集大成。(上聯典出西漢鄭吉,為安遠侯。下聯典出東漢鄭玄,學說集漢朝經學之大成。)

            三臺道學傳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史官不用春秋筆;天子親書孝義家。(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三朝旌表恩榮第;九世同居孝義家。(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友出張際之上;文章接吳宋以來。(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祈招誦歌,諫言忠直;灞橋風雪,詩思清新。(上聯典出周朝鄭丹。下聯典出唐朝鄭繁,為詩人。)

            孝而忠,政事無非德行;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看根石柯,桐樹猶不朽;撫膳鐘訓,鼓器豈空存。(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出通德之門,輝聯閥閱;聽尚書之履,聲響蓬萊。(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字子游。)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稱三絕,征御筆之親題。(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

            魯岱風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潛溪泒衍,一環麟水足淵源。(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祖宗識遠,知此青山獨可家;詩禮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諫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歸囊只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全聯典出宋朝鄭俠,曾以圖諫神宗。)

            義風彌振,喜鼎食鐘鳴,猶是三朝舊緒;祖澤連綿,看蛟騰鳳起,瑄鷹奕葉新綸。(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義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對物其弗替;儉素為禮本。大哉圣訓,瞿瞿率履永無荒。(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詡景運在南都,望重倫扉,制誥千言宣德主;竄孤忠于西蜀,神歸故里,馨香百世企師傅。(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于此日;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于當年。(此聯為浙江省臺州鄭氏宗祠聯。上聯指唐朝鄭虔,曾官廣文館博士。下聯指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


            家譜文獻

            譜名 編者 編纂方式 藏地
              
            順堂鄭氏續修族譜六卷,首一卷 鄭顯仁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衢州常山鄭氏宗譜六卷 鄭明照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資陽資陽鄭氏族譜五卷 鄭山岡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瀏陽鄭氏三修族譜六卷首 鄭蘭芳等 民國七年(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瀏陽鄭氏族譜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冊 鄭幼陶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資陽鄭氏四修族譜七卷 鄭永富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福建連江馬鼻半山鄭氏族譜一卷 鄭大敬、鄭秉幫等 清宣統三年(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省連江縣檔案館


            字輩排行

            地域 字輩
            福建泉州惠安 興隆知祖德顯達念君恩復回同一派攀舉陟龍門
            福建泉州安溪 煌觀先祖基尊顯受恩怡仰奉丹書賜芳聲遠代期
            重慶大足 永世長朝惜文興大國昌天才開周泰宗明萬代發
            湖北十堰 德建明興順道隆華日昌
            湖北廣水 文章華國申名遠忠厚傳家世代長
            四川涼山 贏征思虎國山經朝萬天永在成加顯首本后循環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鄭姓歷代名人494名,占名人總數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15位;鄭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31%,排在第12位;鄭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23%,排在第18位。

            鄭姓名望主要有:戰國水利家鄭國,西漢大臣鄭吉,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鄭玄,北魏書法家鄭道昭,唐朝書畫家和文學家鄭虔、詩人鄭谷、大長和國國君鄭買嗣、宰相鄭愔、鄭珣瑜、鄭馀慶、鄭覃、鄭朗、鄭從讜、鄭畋、鄭延昌,宋朝史學家鄭樵,元朝戲曲家鄭光祖、鄭廷玉,明朝航海家鄭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朝書畫家兼文學家鄭燮、物理學家鄭復光等。鄭桓公(?-前771年),西周時鄭國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當政時,鄭桓公預感到西周將亡,聽從太史伯建議,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屬等東遷到雒邑以東,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鄭河南省新)。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姓名 朝代 生卒年 籍貫 主要成就
            鄭莊公 春秋時期 前757年-前701年 河南
              
            鄭國第三代國君
            鄭國 戰國 生卒年不詳
              
            新鄭 水利家
            鄭吉 西漢 ?-前49年 浙江紹興 將領,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
            鄭玄 東漢 127年-200年 山東高密 經學大師
            鄭注 唐代 ?-835年 絳州翼城 工部尚書,鳳翔節度使
            鄭虔 唐代 691年-759年 河南滎陽 文學家、詩人、書畫家
            鄭樵 宋代 1104年-1162年 福建莆田 史學家、目錄學家
            鄭光祖 元朝 生卒年不詳 山西襄汾 雜劇家、散曲家
            鄭之僑 清代 1707年-1784年 廣東汕頭 湖廣安襄鄖兵備道
            鄭板橋 清代 1693年-1765年 江蘇興化 詩人、畫家
            鄭坤 清明民初 1885年-1914年 廣東梅州 民主革命義士
            鄭作民 民國 1902年-1940年 湖南新田 國民黨將領
            鄭廷珍 民國 1883年-1937年 河南柘城 追贈陸軍中將
            鄭少愚 民國 1911年-1942年 四川渠縣 抗日英雄
            鄭振鐸 現代 1898年-1958年 浙江溫州 社會活動家、作家


            综合欧美激情五月天_人妻综合系列专区_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_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1. <video id="ws5o5"><input id="ws5o5"><p id="ws5o5"></p></input></video>
                2. <video id="ws5o5"><big id="ws5o5"></big></video>
                3. <video id="ws5o5"><ins id="ws5o5"></ins></video>

                  <video id="ws5o5"></video>
                4. <i id="ws5o5"><tr id="ws5o5"><delect id="ws5o5"></delect></tr></i>

                    <i id="ws5o5"><bdo id="ws5o5"></b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