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源 子姓、贏姓、羌族吐谷渾部落等
名 人 鐘子期、鐘會、鐘烈等
分 布 主要于廣東、江西、四川、廣西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鍾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鍾氏,楚有鍾儀、鍾鍾,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中子接,單姓鍾氏,始居潁川長社! 另外,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載,春秋時宋桓公之曾孫伯宗在晉國做官,逃奔楚國,于鍾離,后有鍾氏,鍾離氏。又,《姓氏急就篇》記載:楚漢之際,鍾離昧為項羽部將,其子接,居潁川長社,其后改氏鍾氏。
虞舜時,伯益負責馴養鳥獸,至大禹時又輔佐治水,因功而得以受賜嬴姓。此后,嬴姓部落又分為14個小部落,其中的一個部落就是鍾部落,這一部落的人后來也姓鍾。
潁川成為鍾氏之郡望則始自漢初,從漢代開始到以后的數百年間,潁川長社一直是鍾氏發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許多姓書都說鍾氏發源于潁川。
北魏高祖時有羌人鍾豈內附,改姓鍾。(《魏書·第七卷上》)
畬族鍾氏,傳說是高辛氏的后裔,他們的始祖盤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別姓盤、藍、雷,一女名叫龍郎公主,當地一個叫鍾志深的人入贅,與龍郎公主結婚,民族成分由漢為畬,姓為鍾。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鍾吉氏,滿族、蒙古族共有姓氏,世居葉赫、撫順,以及烏魯特等地,后冠漢字姓鍾。
裕固族鍾鄂勒氏改單姓鍾。
鐘姓史話
鐘姓約占漢族人口的0.39%,在當今中國姓氏中居于第56位。今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滕州、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及平南、海南之保亭、貴州之從江、云南之景谷及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萬人以上的縣市有:廣東五華、廣東紫金、興寧、梅州市梅縣區、新會,江西瑞金、于都,福建武平上杭,湖南醴陵、寧鄉等。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調查統計,鐘姓是臺灣第三十四大姓,子孫遍及全省各地,分布較多的縣市依次為:屏東縣、桃園縣、臺北市、臺北縣、苗粟縣,分布較多的鄉鎮市區依序為:商雄美濃、屏東內埔、桃園中壢、新竹市、桃源龍潭。
鐘,本義是樂器。在金文中“鐘”有二形,一形“從金從童”,在這里,金表示材質,則表示鐘能發洪亮之音,也表示由強壯的少年正在敲鐘之勢,表示響器。另一形“從金從重”,重表示有重量,也表示鐘為中空之器,表示容器。古代從事制造鐘器和能運作鐘樂器的氏族,以鐘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鐘命氏族和族徽,鐘人所居住的地方稱鐘,建立的城堡稱為鐘邑,最終發展為國家,出現鐘姓。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戰國時期宋國末代君王偃的三弟公子烈,屬于避禍改姓為氏,之后公子烈稱鐘烈,為鐘姓始祖。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攻滅,公子烈奔至許州(今河南許昌)。為避禍,他以自己曾被封為“鐘邑大夫” 改子姓為鐘氏世代繁衍至今。戴偃為宋戴公之后裔,戴公往上溯是宋國開國始祖微子啟之弟微仲衍。微子啟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紂的庶兄,分別是帝乙的長子和次子。從微子啟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堯的同父異母兄弟,即帝嚳的兒子。帝嚳的父親是嬌極,嬌極的父親是玄囂。玄囂的父親就是軒轅皇帝。
源于贏姓,為復姓鐘離所改。出自周王朝時期伯益后人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發將遠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后人封在鐘離邑,后建有鐘離國,亦稱童鹿國,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子爵,國君稱鐘離子。鐘離國最初的國址在山東地區,后來在東周初期遷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蚌埠)。到了春秋中期,鐘離國被強大的楚國在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占,鐘離國滅,楚靈王分改鐘離國故地為濠州、舒城,鐘離子被迫成為楚國的下臣。后楚靈王又允許其復國,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小國,鐘離國君的爵號降為“君”,國境限于鐘離城一帶(今安徽蚌埠小蚌埠鎮雙墩村)。
另一種說法認為,鐘離姓出自子姓。如《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鍾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晉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犂仕楚,食采于鍾離,因以為姓楚。漢時有鍾離昧為項羽將,有二子,長曰發,居九江,仍故姓。次子接,居潁川,長社為鍾氏。" 該記載存在比較多疑點。比如,為何大多史料認為伯州犂為郤氏旁支(姬姓);還有鍾離昧二子為何不一齊改姓。它更像是在揉和子姓鐘氏(潁川鐘氏)和贏姓鐘離氏(九江鐘氏)以尋求一個共同的起源。
源于羋姓,楚公族鐘建封于鐘吾國,其后為鐘吾氏,后簡寫為鐘氏。東周時鐘吾子爵封地,建立“鐘吾國”,在今江蘇新沂市。宿遷為鐘吾子國,后歸附楚國。公元前512年鐘吾國被并入吳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國奪回。
源于羌族 和吐谷渾部落等,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西漢甘肅臨洮的鐘羌,以族名漢字音譯為姓。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執政時期,有羌族人內附,北魏孝文帝特賜其姓鐘氏,全名為鐘豈。其后裔子孫世代為鐘氏至今。 秦漢以后,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南北朝北魏吐谷渾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鐘姓
源于畬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少數民族中鐘氏最多的是畬族,傳說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傳說,畬族的始祖盤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別姓盤氏(盤庚)、藍氏(藍光輝)、雷氏,一女名叫龍郎公主。后來,有一個叫鐘志深的漢族青年入贅,與龍郎公主結婚,因而由漢族改為畬族,并將漢姓鐘氏帶入畬族,鐘志深遂成為畬族鐘氏的始祖。 隋朝嶺南臨賀的俚人有鐘姓,臨賀大概在今廣西鐘山和賀州地區。畬族鐘姓的先民,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漢化程度較高。
畬族鐘氏一族主要分布在閩、浙、贛、粵、桂數省之地。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鐘吉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撫順(今遼寧撫順)、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nggi Hala。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鐘吉氏所冠漢姓即為鐘氏。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宗佳氏,亦稱周佳氏,或音譯作鐘吉氏,滿語拼音為Jo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河(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后多冠漢姓為鐘氏、周氏等。
⑵.滿族覺羅氏,滿語為Gioro Hala,后有冠漢姓為鐘氏者。
源于彝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鐘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鐘里氏、鐘拉氏。后在名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省改為單字漢姓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裕固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時期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丁零、公元四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色欏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該民族曾稱自稱為“撒里維吾爾”。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其本民族的意愿,確定以同明朝時期的稱謂“堯呼爾”諧音相近的“裕固”(漢文富裕鞏固之意)為民族稱謂。1954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肅省建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裕固族鐘氏,源出賀郎格家部落鐘鄂勒氏族,世居甘肅南部,在清末民初改漢姓為鐘氏。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在今白族、回 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鐘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鐘烈、微子啟、鐘離接、鐘建、鐘子期、鐘豈、鐘志深。
鐘孟和:字純一,號丹山,原籍江西吉安府盧陵縣六十五都桃林保鐘家坊始遷湖南益陽常樂街遂成家而啟后焉,明永樂二十年壬寅九月十九日子時生,成化三年丁亥二月十八日茂時沒,年四十六歲,葬北郊馬良湖蕭家園夫婦合冢。是為湖南益陽鐘氏忠孝堂始祖。
鐘 尚:大治公長子,宋賜進士出身,誥封通奉大夫。元配:鄭氏;鄒氏。勅封夫人。子三:山;岱;巒。是為鐘氏潁川堂始祖。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后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竟陵郡:秦、漢時期的竟陵縣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竟陵郡始建于西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鐘祥),其時轄地在今鐘祥、天門、京山、潛山、沔陽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齊國以后,其轄境漸小,治所屢更,北魏時期改名為石城。東晉時期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于今湖北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時期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舊縣東北。竟陵郡,隋朝時期稱郢州,今湖北天門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唐朝時期為復州竟陵郡。五代后晉時期,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朝時期改為天門,直至今天。竟陵地處江漢平原,一馬平川,北倚大洪山,南挽漢水,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歷史上這里名人輩出,有明朝的文學流派“竟陵派”,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群體“竟陵八友”等。
潁川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
四德堂:春秋楚國、鄭國交戰的時候,楚國鐘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景公)在軍府見到了他,便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鐘儀說:“楚國的俘虜!睍x景公又問:“你姓甚?”鐘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大臣!睍x景公命令手下的人給鐘離松了綁,叫他彈琴,他便彈了一首楚國的音樂。晉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鐘儀說:“楚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后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狈段淖訉x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侯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庇谑菚x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四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四十一萬五千余,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無論是復姓鐘離氏、還是單姓鐘氏,大都發源于今安徽省境內。大致于漢晉之際,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遷入潁川的鐘氏從一開始就著稱于世。后來成為全國各地鐘氏的主要來源。
先秦時期,鐘姓主要活動在楚國境內的湖北、湖南以及山東一帶。漢晉南北朝時鐘姓已經向東播遷到江浙皖贛、中原地區。隋朝時由于嶺南俚人的鐘姓在廣西和湖南交界地區的勢力,隨后兩廣地區的鐘姓發展迅速,當地的土著均紛紛加入漢族。唐朝時兩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宋元明時鐘姓實際已經成為南方的著名姓氏。
宋朝時期,鐘姓大約有12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位。鐘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鐘姓總人口的31.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江蘇,這四省的鐘姓大約占鐘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浙江、河南,這四省的鐘姓又集中了15%。鐘姓的重心在江南,全國已形成了以江西、湖南為中心區的南方鐘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鐘姓大約有37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鐘姓人口增長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鐘姓人口純增長率是200%,比宋朝凈增加了25萬。這個超常的增加的數字與湖南地區的南方土著鐘姓大批漢化有關聯。江西仍為鐘姓的第一大省,約占鐘姓總人口的3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廣東、浙江,這三省鐘姓大約占鐘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甘肅、湖南、安徽,這三省的鐘姓又集中了15%。宋元明600余年,鐘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江西為重心的南部和東南部鐘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鐘姓的人口440余萬,排在全國第五十四位,
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鐘姓人口由37萬激增到440多萬,增長了12倍,鐘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略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鐘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廣東、江西、四川、廣西四省區,大約占鐘姓總人口的65%。其次在湖南、福建、重慶、浙江,這四省市的鐘姓又占了19%。廣東居住了鐘姓總人口的26%,為鐘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兩廣、湘贛閩、川渝三個鐘姓聚集中心區。在600年間,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南、四川遷移成為主流。鐘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贛閩、浙江南端、湖南大部、貴州東南、湖北東南端、四川東南、黑龍江與內蒙古北段交界地區,鐘姓一般占當地人國韻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2.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瓣13%,居住了大約64%的鐘姓人群。在云南東部、川貴大部、重慶、湖南北部、湖北中i部;蜜徽南部、浙江大部、江蘇南端、上海、臺灣,鐘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3%一0.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3.2%,居住了大約22%的鐘姓人群。
鐘烈,鐘姓受姓始祖,生于公元前33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戰國時期宋國末代君主宋康王之子,公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為王后封烈公為“鐘邑大夫”。公元前286年,宋國滅亡,烈公逃到豫州鐘離山(定居,因宋康王曾封烈公“鐘邑大夫”,所以烈公就以封地“鐘”為姓,成為鐘氏烈系受姓太始祖。
鐘姓始祖鐘烈
鐘明亮,元代前期農民起義領袖。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在福建汀州(今福建長汀)起義,至元二十七年﹐鐘明亮病逝﹐起義趨于失敗。
13世紀80年代,相繼起事的有廣東陳良臣、黎德、歐南喜和福建黃華等。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長。╃娒髁疗鹆x,把斗爭推向高潮。汀州一帶,山深林密,廣東、江西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開荒種地,稱為畬民。鐘明亮就是畬民之一。他發動起義后,義軍很快發展到十萬人,活躍于福建、江西、廣東三省邊界地區。在他的影響下,廣東董賢舉、江西丘元、謝主簿、劉六十、盧大老、福建泉州陳七師、興化朱三十五等,紛紛起義,互相呼應,對元朝統治形成很大的威脅。元朝政府集中大批軍隊圍攻,鐘明亮采用流動作戰的方法,出沒無常,東擊則西走,西擊則東逸,使元軍疲于奔命。為了在軍事上取得主動,他曾兩次假降,但一當形勢有利,便重新舉事。元軍圍剿數年,始終未能取勝。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應祥被月的迷失俘獲。月的迷失請以其人等為元官吏。不允,詔押往京師。至元二十七年,鐘明亮病逝,起義趨于失敗。
鐘太傅
(151-230),字元常,
三國魏大臣、大書法家。潁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 傅”。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于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后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并稱“胡肥鐘瘦”。與晉王羲之并稱“鐘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春秋時期楚國人。精音律。相傳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后就不復鼓琴。
(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鐘繇的兒子
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曾任參軍、記室一類的小官。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后,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以五言詩為主,全書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端鍟そ浖尽酚址Q之為《詩評》。在《詩品》中,鐘嶸提倡風力,反對玄言;主張音韻自然和諧,反對人為的聲病說;主張“直尋”,反對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詩歌品評的標準。
(1737-1802)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女,字文貞,號元圃。工寫墨梅。畫臨崔白,字學鐘、王,詩宗韓、柳。以鬻字自給,腕力蒼老,不類閨閣人書。晚依婿家藩氏,以訓女生為業。卒年66!赌憔赢嬜R、明齋小識、墨林今話》
江蘇華亭人,清代著名翻譯家,譯書數十種,著有《則足集》。
廣東香山人,清光緒22年加入興中會,并創辦宣傳革命的報紙。1928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任第一校長。次年改任嶺南大學榮譽校長。
直隸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緒進士。光緒三十二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貒,充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英語教員、教務主任。1921至1925年間,先后任北洋政府鹽務署署長、財務處長及總代長。后調任奉天交涉員,未幾辭職。
清代廣西人,一說廣東花縣人。一說原名芳球。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后,為御林侍衛。咸豐三年,在天京被封為丞相。
清代滿州正黃旗人,愛額覺羅氏。曾充四川陸軍小學工程處提調〉光緒三十三年繼任四川陸軍第三十三混成協統,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辦。辛亥革命后奉調入藏,為辦事長官。數年后回川。
戰國時期齊國人,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才取勝的皇后。本來就是齊國人,相貌奇丑無比,40歲了還沒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的狀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后被齊宣王采納,并立為王后。
鐘嶸之弟鐘嶼的玄孫,唐代宰相、書法家、藏書家,善書直鳳閣,時號小鐘。
(1476~1544),字仲實、中實,號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當過文官、武官、法官、學官和財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繼文莊(丘濬),下啟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啟后的作用!稄V東通志》一書中尊稱其為“嶺南巨儒”。鐘芳,原籍瓊山縣,出生于崖州高山所(今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水南村)。幼年喪母,寄居外親黃家撫養,又名黃芳。自幼聰穎好學,10歲入崖州州學。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鄉試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殿試賜二甲進士第三名,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耙粫r名動京師,蓋謂丘文莊后又一南溟奇才”,時人敬稱“鐘進士”、“鐘崖州”。曾任代理吏部稽勛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漳州府同知、知府等職。任寧國府推官時積極清理積案,嚴懲貪贓枉法者。十六年(1521年)任浙江提學副使,致力革除科考弊端,堅持“德才兼優”選用人才,使當時學風煥然一新。嘉靖二年(1523年)任廣西布政司參政,及時消除虎患,百姓念其功德,為他雕塑石像。不久調任江西右布政使。九年(1530年)升任南京太常侍卿,翌年兼任國子監祭酒。十一年(1532年)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第二年改任戶部右侍郎,奉旨總督太倉,奏請朝廷賑災撫民,緩和了災民因干旱引起的困苦。十三年(1534)年告老退鄉,遷居原籍瓊山縣,以讀書為樂。家居十余年,有干以私者,謝曰:“吾豈晚而改節哉”!
鐘芳學問精而兼博,著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醫學、軍事等領域。
鐘契夫,原名鐘西萍, 1925年10月生,江西萍鄉人,中共黨員,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領域的權威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榮譽教授。生前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宏觀經濟管理教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投入產出學會顧問,中國數量經濟學會顧問。
鐘氏宗祠
“知音遺范”典出鐘子
期的故事。鐘子期,春秋時楚國人,精于音律。俞伯牙乃春秋著名琴師,二人不期相會,伯牙鼓琴一曲志在高山,子期聽而知之,再一曲志在流水,子期聽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謂世無知音,乃絕弦破琴,終不復彈。明朝人馮夢龍將這個故事鋪陳為小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刊在《警世通言》一書里,寫得委婉動人。
“越國流芳”源自鐘紹京!剁娛先拮遄V》在“世系源流”的篇章里記載:“紹京佐唐玄宗以平內難官封越國公”這是簡得不能再簡的敘述,必須稍作解釋,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鐘紹京,唐代興國人(當時屬贛縣,后析出)曾是唐睿宗的宰相。唐朝中期有一段武則天篡位擅權,改國號曰“周”的階段,后被推翻。唐中宗復位。韋皇后與武則天之侄武三思勾結,仍想利用中宗的懦弱,再度篡奪朝政大權,毒死了中宗,殺害了左羽林郎大將李多祚。一時朝廷黑云翻滾,朝綱難于維序。時任官苑總監的鐘紹京與后來成為賢君的唐玄宗李隆基共同密商大計,一舉鏟除了“韋武集團”,為其后唐室中興立了大功,族譜云“平內難”即指此事。因此,鐘紹京當即拜為中書令,加光祿大夫,封越國公。這種職務后世均稱為宰相。據查考,鐘紹京是江南的第一位宰相!霸絿鞣肌奔错灀P鐘紹京之風范。
“墨瀋流芳”表的是鐘繇。鐘繇是三國時期魏國大傅,著名書法家,尤善于正、隸,與胡昭并師劉德升草書,世傳“胡肥鐘瘦”。贛南鄉賢鐘兆麟在《鐘氏三修族譜》新序中稱鐘繇書法“飛鴻舞鶴,舉世稱為絕筆”,前敘鐘紹京則是鐘繇的第十五世孫,也是書法家,因書法而入仕,專門為朝廷題寫宮殿門榜匾額!澳珵c流芳”源此。
望居長社;
源自鐘離。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鐘姓的郡望和源流。
千秋士表;
一代人師。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御史中丞鐘雅,字彥胄,長社人。少年時為孤兒,好學而有才志,西晉時為振威將軍、尚書左丞,隨東晉南遷,成帝時官御史中丞。直法繩違,敢于制裁違法犯罪者,以至百僚都懼怕他,忠心侍衛天子,以身殉職,追贈光祿勛。下聯典指東漢學者鐘皓,字秀明,長社人。隱居在密山,以詩律教授,門徙千余人。朝中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拒絕了。名士李膺曾感嘆曰:“鐘先生的極高品德,值得拜為老師!迸c陳實、荀淑、韓韻并稱為“潁川四長”。
飛鴻舞鶴;
流水高山。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大臣、書法家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人。東漢鐘皓的孫子,晉代鐘雅的高祖父。東漢末年,官黃門侍郎,舉孝廉,封東武亭侯。曹操執政時,任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都督關東諸軍,招集流散,經營關中,使生產逐漸得到恢復;曹丕代漢建魏后,官廷尉,明帝時升太傅,封定陵侯。工書法,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于隸書、楷書,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形成了由隸入楷的新貌。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下聯典指春秋時楚人鐘子期精通音律,善辨琴。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聽之說:“巍巍乎若高山”;志在流水又說:“蕩蕩乎若流水”。后來,人們便以“流水高山”或“高山流水”比喻得遇知音或知己的典故。鐘子期死后,俞伯牙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書成舞鶴;
孝足感烏。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鐘繇事典。下聯典指宋·鐘伷,性至孝,父喪盡哀,有群烏鳴墓前,人名其墓曰:“感烏堂”。
感烏孝足;
舞鶴書成。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上下聯聯釋互易)。
詩書悅性;
山水知音。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鐘皓,隱居密山,以詩律教授,門徒千余人。下聯典指春秋·鐘子期聽俞伯雅鼓琴,有高山、流水之音。
潁川世澤;
詩書家聲。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梁·鐘嶸,作《詩品》。下聯典指三國魏·鐘繇,書法大家。
潁川世德;
大傅家聲。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鐘氏宗祠“潁川堂”聯。
在家敬孝;
為國盡忠。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成都市柏合鎮萬畝梨園村鐘家大瓦房“琴墨堂”聯。據鐘氏譜牒和有關史料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鐘姓客家始祖榮昌公率族人入川,因經商致富,在柏合鎮始建了這座兩千平方米的鐘家祖屋。榮昌公有六子,后演變成了六大房,于是在祖堂外兩側擴建6處,由此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如今在鐘家大瓦房中仍居住有鐘姓族人15房共60多人,成為十分罕見的客家民居典型。在鐘家大瓦房的祖堂正中掛有“琴墨堂”的匾牌,“琴墨”二字是有出處的,鐘氏之始系商代高辛氏之后,相傳“俞伯牙彈琴遇知音”故事中的聽琴高手鐘子期便是鐘氏的先祖,故以“琴墨堂”冠之以祖堂。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傳說雖然已成為過去,但鐘家以“耕讀為本”的祖傳家訓至今仍激勵著后人。
高山流水第;
舞鶴飛鴻家。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楚·鐘子期事典。下聯典指三國魏·鐘繇事典。
聯苑稱圣手;
藝壇號全才。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廩生鐘耘舫活動于清末同治、光緒間(1862-1908),四川江津人。長期從教,工詩文辭。尤以聯語名于后世,被譽為“長聯圣手”。著有“振振堂集”。下聯典指清代女文化名人鐘若玉,字文貞,號元圃,昆山人。能詩、工書、善畫。說者謂:“其詩宗韓柳,字效鐘王,畫臨雀白,閨閣中不易得之全才也!币姟吨袊嬍啡嗣筠o典》。
穎川列四長;
龍南號一峰。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鐘皓事典。下聯典指元代雷州學正鐘柔。字元卿,龍南人。篤學,融貫經史,下筆千言。晚授于鄉,從者數百人,咸悅服,稱“一峰先生”。著有《諸經篡說》等。
潁川家風遠;
汀州世澤長。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饒平縣黃岡鎮鐘氏宗祠聯。
穎水千年秀;
川流萬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鐘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于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絳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于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后裔遍布嶺南、港、澳、臺和海外各國!笨磥碇榄^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后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后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臺及海內外的后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金生麗水千年秀;
重如泰山萬古存。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典繁體字“鍾”(鐘)姓的析字聯。
流水高山懷古調;
秋霜春靄觸孺思。
——鐘近光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萍鄉縣城關鐘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鐘子期善于聽琴故事。下聯表示后代子孫對先人的追念,因古代子孫于春秋之季感于時令變化而祭祀祖先。
一曲琴音留太古;
八分書法冠群倫。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楚·鐘子期事典。聯典指三國魏·鐘繇事典。
三年耀武群雄服;
一日回鑾萬國春。
——唐·鐘謨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翰林學士、詩人鐘謨集句聯。
四牧守受成李母;
兩夫人媲美王門。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鐘瑾四子事典。下聯典指晉·王渾妻鐘氏、其弟王湛妻郝氏事典。
穎川名門出大儒;
越國世第仰書家。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鐘皓事典。下聯典指唐代書法家鐘紹京,虔州人,以擅書法入值皇城閣,諸宮殿題匾,皆出其筆。后升為皇苑總監。睿宗時拜為中書令。
有客去游丞相宅;
無人來訪孝廉船。
——宋·鐘伷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龍南縣關西圍屋鐘姓宗祠聯。
記室儒臣,掌文章以光上國;
金陵才士,中科甲而隱南山。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齊梁間文學批評家鐘嶸(469-518),字仲偉,穎川長社人。齊梁間任安國令、西中郎、晉安王記室等職。所撰《詩品》,品論漢魏以來一百多位詩人的作品,為五言古詩,作了總結。下聯典指宋代隱士鐘輻的事典。中科甲后隱居不仕。
墨沛毫端,擅飛鳴舞鶴之勢;
琴鳴指下,賞高山流水之音。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大臣、書法家鐘繇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楚人鐘子期善辨琴。伯牙鼓琴事典。
荷籠承庥,仗祖宗在天之福;
恩明誼美,卜子孫奕世其昌。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龍南縣關西圍屋鐘姓宗祠“荷恩堂”聯。聯以鶴頂格嵌“荷恩”堂號名。鐘姓歷史上出過大學士,立言成書,垂范后世,鐘姓在龍南有四大派系,分居在象水一帶生息繁衍,這些信息正是從楹聯中所透露出來的。
潁地發祥,山水知音,系本鎮平興事業;
川源瑞氣,鶴鴻書法,支分臺島振家聲。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臺灣省鐘氏“潁川堂”堂聯,聯以鶴頂格嵌“潁、川”堂名,表示鐘氏郡望。上聯“山水知音”,典指春秋時楚國人鐘子期善聽琴的故事;“鎮平”,典出本支鐘氏是由廣東蕉嶺(舊稱鎮平)遷往臺灣的。下聯“鶴鴻書法”,典指三國時魏國大臣、書法家鐘繇。
功業煥唐皇,拜相封公,豫省惟吾先祖始;
賢聲昭越國,建祠肇祀,古城辟爾后人基。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贛州市衛府里鐘氏宗祠聯。
章貢水環流,祠建古城瀠洄,秀抱雞心嶺;
崆峒峰聳翠,堂開衛湖則列,云垂馬祖崖。
——佚名撰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贛州市衛府里鐘氏宗祠聯。
全國穎川郡鐘氏族譜,(清)鍾鰲編輯,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浙江蕭山錢清鐘氏宗譜六卷,(清)鍾廷燦輯,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承啟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F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鄞縣鄞東鐘氏家譜二卷,(清)鍾和禎纂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湖南平江鐘氏族譜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松霞閣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十卷,F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新會鐘氏族譜一卷,(清)鐘淇增輯,木刻活字印本,F被收藏在廣東省新會縣修志會。
四川成都鐘氏族譜,(清)鐘人紀、鐘德超等纂修,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四川成都蜀西鐘氏族譜,(清)鐘翼達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F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另有一部僅存一冊)、重慶市圖書館。
鐘氏宗譜,(清)鐘廷賢、鐘萬福編修,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F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鐘氏族譜,(清)鐘賓鴻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臺灣。
鐘氏三修族譜三十二卷,(清)鐘瑞戮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穎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F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鐘氏族譜,(清)鐘炳江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金華鐘氏三塘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六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深塘鐘成公支譜,(清)鐘華朗等修,清同治年間穎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鐘氏族譜,(清)鐘國英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族譜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緒癸卯年(公元1903年)穎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鐘氏福房支譜十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丁酉年(公元1897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興國岑口鐘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全國江東鐘氏族譜,(民國)鍾愈、鍾人杰重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天津華新印刷局鉛印本八冊,F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麻常州毗陵鐘氏續修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國)鍾守忠等纂修,民圃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F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蕭山錢清鐘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錢福球等重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承曾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F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新江鐘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鍾昭滄、鍾穆寶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樹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F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浦江浦陽潮溪鐘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鍾士瀛總理,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愛敬堂木刻活字印本,F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常山定陽鐘氏宗譜,(民國)鍾法茂重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F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金源鄉井河村(有兩部)。
湖南藍山鐘氏八修族譜十二卷,(民國)鐘才濬、鐘才讓等纂,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長沙排印本,今僅存第一~十一卷,F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
湖南益陽鐘氏八修族譜四十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民國)鐘懷德、鐘發正修,鐘達輝等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卷首二卷、卷末二卷,F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鐘氏家譜,鐘興會修,木刻活字印本五冊,F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廣東南海大瀝龍腹鄉鐘氏家譜七卷,(民國)鐘相彥、鐘北麟續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F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四川成都鐘賃氏宗譜一卷,(民國)鐘永成、鐘正常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成都石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有兩部)、重慶市圖書館。
四川內江新修鐘氏瑞齡公派下支譜,(民國)鐘高榜、鐘俊明纂,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排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
四川內江鐘氏族譜四卷,(民國)鐘炳先續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石印本,F被收藏在四川省內江縣凌家鄉街村。
四川內江鐘氏復周祠族譜六卷,(民國)鐘澤南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自貢明光石印社石印本六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內江威遠鐘氏族譜,(民國)鐘永玉纂修,民國年間石印本,F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僅存兩冊)。
四川資州西鄉大有場鐘氏族譜六卷,首二卷,(民國)鐘肇芬編,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資州木刻活字印本五冊,F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四川云陽鐘氏家乘十六卷,(民國)鐘漢章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大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F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四川儀隴鐘氏族譜一卷,(民國)鐘培植、鐘喆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篡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F被收藏在四川省儀隴縣檔案館。
香港新界元朗大旗嶺穎川鐘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鐘振業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西萬載昌田鐘氏福房支譜十二卷,首一卷、末卷上下兩冊,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族譜,(民國)鐘家勤編,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華陽鐘氏石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江西萬載昌田鐘氏壽房支譜,(民國)鐘吉良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鐘氏壽房支譜,(民國)鐘吉良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益陽鐘氏九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昌田鐘祠牌譜,(民國)鐘天樂等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云陽鐘氏家乘十六卷,(民國)鐘漢章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大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復周祠族譜六卷,(民國)鐘澤南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六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族譜,(民國)鐘應光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鉛印本四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族譜,(民國)鐘人紀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鉛印本四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三修支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穎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尚公祠牌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穎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九修族譜一百零一輯(三十卷,三編),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印本,今僅存二十七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興國贛縣鷺桃溪鐘氏聯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石印本八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九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冊,缺少第二~五卷,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昌田鐘祠牌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思孝堂鉛印本五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昌田鐘氏寧房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四修支譜十一卷,首末一卷共十六冊,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光裕堂大宗堂愛敬堂樹德堂承曾堂慎德堂思孝堂孝思堂穎川堂松霞閣追遠堂承啟堂木刻活字印本,F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鐘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排印本,F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僅存一冊)。
湖南桂陽楊柳鍾家及桂陽石馬鍾氏字派:云生從世德。美善繼先賢。朝廷寶規定。榮華富貴全。
山東滕州鐘氏字輩:“文武世家,以汝繼承,懋昭令德,永延昌明,思本贛源,安康相傳,志堅道盛,立建新業”
湖南祁陽鐘氏字輩:“惟思仁(潤)萬(志)漢(瑄)廷(定)榮(瑞)友(大)成(賓)志(世)應(鳴)上(養)天(秀)三(士)永(笙)五(奇)仕(紹)德(漢)大(名)人式貽經裕正賢崇元開履泰孝友本家傳”。
湖南零陵鐘氏字輩:“惟思善文定經(純)天橋(賓)尚友鉻連美鳳(子)生集仕學鉅求榮炳基銑浩楚列垂錦洪材煥域欽治業勛培”。
湖南祁東鐘氏字輩:“道龍彥思友世廷興鼎明天良方大成文學上國之光功業昭楚漢分法紹前人乃祖家聲遠多士永懷珍”。
湖南藍山鐘氏字輩:“念少嫩六榮文原以永世富貴萬子福德正大立朝良才華國積學含弘存心秉直攸敘彝倫高標器識振武昭平匡時贊翊克紹崇光允作儀式運啟昌隆慶延兆億”。
湖南新化鐘氏字輩:
炳導房:“炳元先廉遷文升永應朝承正大上獻佳玉葉發香”。
鷓鴣塘:“炳元鎮泰璽萬尚榮華興良世氣開大佳玉葉發香”。
湖南衡陽鐘氏字輩:“守國鳳朝儀傳家仰祖芳文華開景運世德有余光明禮禎英俊繼賢祚昆昌智孝財仕奇榮強永興旺”。
湖南衡山鐘氏字輩:“大海生金國泰聯榮紫受龍應祖景系廷時朝明日本立邦寧道超德裕發達文清世澤廣遠敦厚繼承慶登靈瑞秀拔奇英”。
湖南寧鄉鐘氏字輩:“紹廷世國子啟家邦昌大文明賢才振興鴻儀耀彩玉德增英詩書繼美先澤維新科甲永遠湘寧長隆孝修培亦緒承顯裕經綸“。
湖南平江鐘氏字輩:“恢振連科甲承修定熾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禮樂家聲遠詩書世德長文章輝上國富貴永傳芳”。
湖南鐘湛鐘氏字輩:“清溪五世下應慶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遠天收”。
湖南醴陵鐘氏字輩:“正明裕文瑞開發紹家聲為善培根本敦書道義崇英賢欽繼起萬世慶昌隆”。
湖南瀏陽鐘氏字輩:“四維六念萬日明國益青源伯錫文福傳書受善名學優昭世訓道德振家聲繼紹期宏久賢能定可成”。
湖南益陽鐘氏字輩:“世澤廣遠敦厚繼承慶登靈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錫福維鈞宏功允著蔭翼昌義敷志能昭敬方聲定啟賢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傳修業希名士懷才會盛年高科逢上選光顯煥宗先”。
湖南桑植白族鐘氏字輩:
性房四世序:“寶珠珍琥旺慶曙”;
河房四世序:“瑄明……”;
后序:“大吉廣生預兆禎祥丕振先德世澤延長英雄繼起用佐安邦觀光上國孝友文章”。
湖南益陽八里峽鐘氏字輩:“綱紹……紀繩綿紾”;
湖南益陽桃江鐘氏字輩:“敷志能昭敬芳聲定啟賢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傳修業希名士懷才會盛年高科逢上選光顯煥宗先”。
湖南益陽、沅江鐘氏湘、鄂合派字輩:“源文大啟士學校允宗支祖德傳芳遠榮名及世嗣家聲恒克振立品自逢時燕翼光昌盛詩書萬代貽”。
湖南湘鄉鐘氏字輩:“昌大文明賢才蔚興羽儀圣朝光輔紫震詩書繼美先澤維新科第承遠湘寧長隆”。
湖南邑中鐘氏字輩:“應景善遠虔里叔永世華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觀光騰文蔚起先德益鴻章衍慶家聲振祥開運會長興隆承國泰英才顯大邦俊秀逢時發崇倫必久昌”。
入湘鐘氏一支字輩:“大海生金國泰聯榮紫受龍應祖景系廷時朝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立邦寧道超德裕發達文清世澤廣遠敦厚繼承慶登靈瑞秀拔奇英”。
江西興國鐘氏字輩:“祖德綿延遠孫支似績長傳家惟孝友繼世有文章懋聵昭秦漢豐功耀晉唐調元思越國贊化仰平陽智勇宏謀濟明良庶事康勛猷標宇宙品望重鄉邦正直清仁讓端方篤敬莊修齊崇治道節義迪前光允協撈謙吉旋占祝履祥融和聯族誼諄睦敘倫常宗法千秋在嗣徽萬載芳潁川垂厚澤奕葉慶榮昌”。
江西靖安鐘氏字輩:“子孫永昌宗先福長順龍有慶發榮萬方”。
江西瑞金鐘氏字輩:“應景善遠虔里叔允世華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觀光騰文蔚起先德益鴻章衍慶家聲振祥開運會長興隆承國泰英才顯大邦俊秀逢時發崇倫必久昌”。
江西寧都鐘氏字輩:“志仲伯叔大宏金見文明啟發圣人盛德奇英道達世榮賢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承先繼前裕光騰蔚鈺國仕廉杰卓譽令正慶昭傳”。
江西贛縣鐘氏字輩:“華依萬世昌”。
四川內江鐘氏字輩:“高山德俊世守傳芳元會衍慶貽呈有光蘭勝桂發鳳兆麟祥嘉樂申錫泰華永章”。
四川隆昌鐘氏字輩:“文世代榮昌,吉星高洪照,喧德有應彰,永遠發達長”。
四川江津鐘氏字輩:“澤永昭崇德源長立世芳光前繩祖武裕后發禎祥”。
四川自貢鐘氏字輩:“仲從庭德廣天錫鳳翱翔永興君國泰萬代賜榮昌道統延先澤洪圖正大幫綱常明禮儀文學世尊光”。
四川鐘氏一支字輩:“元盛世為茂忠訓顯遠久毓壽再加增福大萬年有承繼業宏昌克儉族興旺春催浪濤涌廉助賢良光擇捷登科峰學思定吉祥瀕傳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篤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鵬展翅宇鴻鵠創輝煌功勛振五洲仁倫流遠長德孝謙恭讓楷模后世仿”。
入川鐘氏百代字輩:“元能毓奇壽榮鐘正興發芳名應遠兆福大萬年有先人家道訓族眾喜氣洋建勛立業旺齊獻增國強潁川源流地閩汀武平居修譜乃廷鳳毅密剛察裕子文啟汝志豪華富貴昌億代傳祖德功祿永安康勤學高賢士俊杰振倫常繼承需詩禮吉祥同天長”。
湖北利川鐘氏字輩:“丙應佑元來文生宇明大復朝世以開逢吉向智才孝友登倫己詩書守義方興科龍選拔立國慶管光樹正規范遠詩仁德成章永皆平云仲太永定年長”。
湖北麻陽鐘氏字輩:“盛德傳芳遠奇才世澤新照朝隆選拔萬代美賢名仕昭高宏楊裕厚廣多生芝蘭常毓俊金殿顯光榮”。
湖北枝蓋湖鐘氏字輩:“清溪五世下應慶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遠天收”。
湖北鐘氏一支字輩:“清溪五世下應慶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遠天收本友聲大志道顯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榮名歸盛世美譽重熙時丕顯輝煌啟賢才作育宜秉義建邦治尊賢立國長昂和延壽慶吉善有繩良詩書揚名遠尚武功輝煌厚培潁川澤奕葉萬年昌”。
浙江鄞縣鐘氏字輩:“一德貽昭穆家齊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月良倫克尚尊親行能敦作肅學高世可經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孫繩勤茂毓嘉謨永乃傳吉兆承天祿”。
浙江遂昌鐘氏字輩:“國成世泰邦奠朝熙德建功揚恩崇慶錫”。
河南許州鐘氏字輩:“恢振連科甲承修定熾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禮樂家聲遠詩書世德長文章耀上國富貴永傳芳士人立志孝順宜先克敦大本明德久傳繼起裕善錫慶斯聯世濟其美祥發英賢”。
江蘇靖江鐘氏字輩:“成憲賓廷錫澤樹勛榮永休昌允降祥瑞”。
重慶江津鐘氏字輩:“正國興家大有明孝儀芳積善常富貴福祿現榮光”。
鐘金玉系鐘氏字輩:“金崇貴銘鍾音良邦華秀宣應英彥仕聲傳萬世(代義)昌銀河星斗現義順趙家祥茂德朝廷盛永遠觀國光”。
鐘崇響系鐘氏字輩:“崇勝信惟孟鐘鳴守遠久毓受載嘉增福泰萬言有承宗思德厚嗣緒景純良英俊升朝選文華上國光”。
鐘氏寶溪堂一支字輩:“英饒士可思仲端世高應承汝元享象問學振邦良瑞起榮宗彥廷有國華揚祥開家自茂敬祖久詩昌”。
山東臨沂鐘氏字輩:“方起士相右繼成”。